“十三五”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包括提前完成供给侧改革目标、大力推进绿色发展、钢企兼并重组加快、持续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等等,为全力迈向“十四五”铺平了道路。那么“十四五”期间中国钢铁行业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发展新格局、新趋势和新挑战?
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从碳达峰、碳中和、钢铁产量、原料供应安全、产业兼并重组等方面对“十四五”进行了展望。
中国钢铁产量步入平台区
问:近期“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市场热门关注点,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黑色系品种,都经历了一波幅度不小的上涨,您怎么看该目标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徐向春:据估算,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量约18%,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因此钢铁行业低碳减排必然是“碳达峰”重要着力点之一。
为了完成该目标,短期之举是控制钢铁产量不增长(力争下降),以控制碳排放增长。但这可能对下游产业甚至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不宜对压减钢铁产量抱过高期望。
从减碳路径来讲,应由易到难:首先要调整工艺结构,增加废钢应用,提高短流程炼钢、减少长流程比重,实现煤炭消费下降;其次要加大技术投入,进一步节能减排;最后是力争在低碳冶金技术方面的突破,尽早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改变钢铁产业高碳排放的局面。
问:“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将迎来什么样的变化?
徐向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增长、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在这一大背景下,对钢铁产业的要求不再是数量规模为主,而是品种质量、绿色低碳、创新发展。
问:这是否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国内钢铁产量进入下降通道?
徐向春:一个国家的钢铁消费及生产与该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由于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该阶段钢材需求强度大,钢材消费量增长速度高。随着两化的完成,基础设施逐渐完备,钢材消费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迅速增高,钢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就会减缓乃致出现负增长,拖累钢铁产量下降。
中国也不例外。虽然大家对中国钢铁产量在“十四五”期间达到顶峰这一判断没有太大争议废钢回收行业,但是触顶后旋即进入下降通道,还是顶部区间波动,则存在着较大分歧。我个人的看法是,从国外工业化城市化经验以及中国实际情况分析,我国钢铁产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在顶部区间波动。
先考察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钢铁产量的变化历史。美国、日本双双于1973年粗钢产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3680万吨和11932万吨。但两国钢铁产量调整形态呈现较大差异。美国1982年产量降至6766万吨后,产量底部回升,最高产量回升至10180万吨(2000年)。美国粗钢产量总体呈下台阶走势。日本最低降至9355万吨(1998年),但最高产量一度突破1973年水平(2007年达12020万吨),下台阶特征不显著,而是呈区间波动。从两国经验比较不难得出结论:钢铁产量触顶后并非必然立即进入下降通道。
中国钢铁产量达到峰时,与美、日两个发达国家显著的不同是:中国城市化尚未完成,1973年美、日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而中国到2019年为60.6%,城市化率的提高将对钢材需求形成一定支撑,钢铁产量很难出现美国式的大幅下降。
另外,钢铁需求并非都受减量因素拖累。也存在一些增长亮点。一是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好,材料可循环利用,低碳环保,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代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而在中国,钢结构房屋建筑仅占全国房屋建筑6%左右,钢结构桥梁不到1%,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和钢结构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推广应用钢结构的条件万事俱备,建筑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鼓励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大致估算,如果未来中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则将增加8000万吨的需求量。二是中国汽车消费仍有增长空间,汽车产量仍有继续冲高可能,如果汽车年产销量在3000-4000万辆,对应钢材需求在600-1600万吨。这些因此将能够部分地对冲需求下降因素。
综合分析,可以乐观地预期,在未来的10多年里,中国钢铁产量见顶之后不会出现趋势性下降,而将在顶部区间波动,粗钢产量将以10亿吨为轴心,上下呈区间波动。
“十四五”迎来铁矿石破局窗口期
问:近期铁矿价格距历史高点仅一步之遥,刺激了社会各方的神经,再次引发对铁矿石进口矿依存度过高的担忧。那么看待这一问题?
徐向春:中国铁石进口依存度超过80%,其实依存高本身并不是问题。由于资源禀赋差,决定了中国必须主要靠海外铁矿石来满足钢铁工业发展需要,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钢铁业在铁矿石供应链中,作为供应链末端的买家,几百家钢厂犹如一盘散沙,对上游资源供应少有参与,导致高度集中地依赖于四大矿山的供应。十多年来经验表明,铁矿石供应的脆弱性和价格剧烈波动威胁到中国钢铁产业安全,甚至对经济稳定运行也产生不利影响。
反观日本、韩国等国家,其钢铁工业所需铁矿石100%依赖进口,但是这两个国家积极布局海外矿山投资,通过多条渠道、多种方式,形成了长期稳定供应的机制和体制。如日本有一半以上铁矿石是从其境外投资的矿山采购,既可稳定进口来源,又能获投资利润。
因此说,高进口依存度并不值得担忧,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如何主动地参与到矿山开发投资,逐步建立保障铁矿资源稳定供应的有效机制。
问:目前中国铁矿石进口量接近12亿吨,海外投资开发矿山道路坎坷、漫长,这种被动局面是否还有缓解的机会?
徐向春:尽管长期以来中国钢铁业在铁矿石供应方面受制于人,步步被动。但是我们不必气馁,应当看到有利因素正在积累,一是钢铁需求基本饱和,意味着对铁矿石需求也将饱和;二是中国企业所参与的大型铁矿项目正在推进,项目开发一旦启动,将大幅度增加中国海外权益矿比例;三是中国废钢产生量进入快速增长期,必然挤占进口矿市场空间。因此,只要我们积极行动,有所作为,“十四五”期间将迎来破局窗口期。
先谈铁矿项目开发。增加海外权益矿方面,有两个途径:分蛋糕和做大蛋糕。所谓分蛋糕就是收购或者参股海外已有矿山,在存量上做文章。做大蛋糕则是投资新矿山,属于增量概念。在需求基本维持稳定前提下,供应增量对改善供求关系、提高中国钢铁业议价能力有很大积极作用。因此未来应着重在增量上下工夫。
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当中,提出打造1-2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海外权益铁矿山,海外权益铁矿占进口矿比重超过20%。
根据这个要求,应该加快推动西非、西澳等境外特大型铁矿项目建设,加强与俄罗斯、缅甸、哈萨克斯坦、蒙古等邻国铁矿石资源合作。尤其是几内亚西芒杜项目,据媒体报道,中国企业取得明显进展。如果项目投建产,产量能达到1.5亿吨左右,这对抑制铁矿石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不过,大型海外矿山投资项目的对进的推进不仅仅靠几家大型钢厂和某个行业,政府层面上的支持、协调不可或缺,涉及多个方面如税收、融资、采矿、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各方面的利益都得到保障,成功率才有望提高。我们期待西芒杜和其他矿山项目能够快速、有序推进,虽然存在风险,但这是改善铁矿石被动局面必经之路。
废钢行业已然站在了风口上
问:您提到了目前大量增加废钢使用的时机已经成熟,依据在哪里?
徐向春:废钢作为可循环再生利用的绿色资源,在钢铁生产中可以替代生铁原料炼钢。与用铁矿石生产钢铁生产工艺相比,用废钢生产1吨钢可节约铁矿石1.6吨,节约0.4吨焦炭,1吨左右的原煤。同时减少1.6吨二氧化碳、3吨固体废物的排放。因此加强废钢推广应用,无论是减少外矿依赖程度,还是在促进降低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这已经形成了业内共识。
废钢一般划分为自产废钢、加工废钢和折旧废钢。自产废钢是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钢;加工废钢是钢铁制品制造中产生的加工废钢;折旧废钢是各种报废设备、汽车、船只,建筑结构等所获得的废钢,是废钢的主要来源。一个国家折旧废钢产生量的多少是由钢铁积蓄量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钢铁积蓄量偏低,废钢资源产生量少,只能选择以铁矿石作为原料的长流程工艺发展钢铁工业。目前中国废钢比刚刚达到20%,与世界35—45%的平均废钢比相差甚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二十多年高速发展和积累,折旧废钢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我国2000年钢铁积蓄量仅有13亿吨,2010年有40亿吨,2020年达到100亿吨,废钢资源总量达到2.5亿吨。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社会钢铁蓄积量将达到120亿吨,废钢资源总量将达到3.0亿吨;到2030年,我国社会钢铁蓄积量将达到130亿吨,废钢资源总量达到3.5亿吨以上。如果叠加相应的产业支持鼓励政策,资源量可能大大超过此水平。
废钢资源量的大幅增加必将对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结构的调整、钢厂模式和钢厂布局的变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说,与钢铁产量基本见顶相比,快速发展的废钢产业可谓是站在了风口上。
不过,电炉生产的电价偏高、废钢行业综合税负过高等都导致了短流程在与长流程钢厂竞争中处于劣势,建议出台配套鼓励政策,降低电炉生产的成本负担,也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废钢产生和回收。
钢铁产业兼并重组驶入快车道
问:钢铁产业集中度一直都是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关注的重点,但直到2020年行业前10大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占比约37%,离60%的目标相去甚远,屡屡落空的原因何在?
徐向春:这涉及到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当一个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前景较好,势必吸引大量资本进入废钢回收行业,随着新开厂家越来越多,产业集中度自然下降。兼并重组多发生在产业成熟期,当产业规模不再有很大增量空间,产能过剩日益严重,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外部资本进入意愿减弱,管理不善、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亏损、甚至破产退出或者被收购。只有在这个阶段,大规模兼并重组才具备了客观条件。
过去20年间,中国粗钢年产量从1.29亿吨增长到10.53亿吨,钢铁产业始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资本仍源源不断地进入钢铁行业。尽管每个五年计划都要求提升产业集中度,但经济发展规律无法违背,致使五年计划的目标屡屡落空。
问:当下钢企兼并重组该如何避免走过去失败的老路?未来钢企兼并重组会有什么新变化?
徐向春:首先,过去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存在“拉郎配”、“摊大饼”的情况,如天津四家钢企联合成立的渤海钢铁,整而不合、盲目扩充产能,曾经的速成“世界500强”最终陷入债务危机破产重整;其次,由一家龙头企业整合省内其他企业的模式,现在看来是走不通的,客观保护了地方落后产能,对外来企业造成壁垒,无法真正实现强强联合。
这些失败的案例证明了,兼并重组不是单纯将几家钢企合并在一起追求规模,而是为了发挥协同效应,避免过度竞争、提高利润水平。在发展规划上,人、财、物、产、供、销等环节必须融合,避免各干各的甚至互相竞争。另外,钢铁产品销售半径很大,下游市场不分地域,原料采购范围也覆盖了国内和全球,应探索横向跨区域、跨国,纵向跨产业链的兼并重组。
本轮兼并重组中,较为成功的是宝武集团。宝钢在重组上海钢铁企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宝武集团通过部门合并等方式提高整体效能,投资、采购、销售、市场划分上进行了合理的规划,管理水平和技术研发方面展现较强优势。从结果来说,宝钢发展得不错,武钢也摆脱了前几年的萎靡不振,经得起市场检验。之后宝武集团对马钢、太钢、重钢的重组进行得较为顺利,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本身都认识到兼并重组要尊重市场规律,政策和行政形成合力推动钢铁企业完成符合其发展战略的兼并重组,这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此外,沙钢重组东北特钢,建龙重组山西、黑龙江、内蒙等省区钢厂,德龙重组天津渤海钢铁,都是成功的兼并重组案例。
总体来看,“十四五”中国钢铁产业将逐步走向成熟,经历过全面亏损的钢铁企业也达成了市场接近饱和、产业发展规模接近峰值的共识,在产能置换过程中愿意退出或者置换产能,产业集中度会进入快速上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