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到2017年春,我在洛杉矶写北京垃圾回收的论文时,看了很多我的导师Josh教授收集的中国垃圾回收的历史资料,包括“ of即将连载的《废旧物资市场(小市)》,这份历史文献是供销社时期北京市宣武区某收购站负责人手写的。 再现了解放前北京废旧物资回收的情景,记录了解放后废旧物资回收的变迁,原先的从业者是如何被吸纳的。 . 回顾这段历史,内容感触颇深,于是整理成电子版,共15000多字,按内容和时间先后发布。
废旧物资市场的形成(小市)(一)
中华民族是勤俭节约的民族。 很久以前就有“废物利用”的优良传统。 但是,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当时城乡居民利用“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回收废弃物,利用等价交换的原则,将不用的废旧物品换成自己便宜实用的物品东西,比如用破布换火柴(火柴); 洋针洋线头发乱; 骨头布鞋); 并用废铜铁换取“黏风暴花”(供妇女梳头用)等。 当时,手工业者将换来的破布收买收集起来,经过加工,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投放市场。
相传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北京出现了专门收购废品的行业。 比如买废品的摊贩,卖废品的席商,小贩,还有做二手货的委托拍卖行等等。 有的收集二手货; 有些收集废物和旧的。 经销商作为中间人,以专业的方式分别买卖这些废品。 为了适合他们之间的交易,就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地方,于是就有了废品交易市场——小市。 解放后,规模较大的有宣武区的广安小市、崇文区的白桥小市、西城区的东西小市、顺城街小市和法外小市。 其中,有的是废旧混杂,有的是废旧混杂。
起初,废料市场大多在深夜交易,所以当时人们称其为“夜市”或“鬼市”。 据说当时购买的很多废品(尤其是二手货)都是从小偷和扒手那里买来的。 当时为了躲避侦探队和警察的侦查,大多把这个交易场所设在旁边的池塘和水沟里。 一经发现,将收缴的赃物投入池塘,从而避免了贩卖赃物的犯罪嫌疑。 比如宣武区的广安小市就位于老干根街南侧的司家坑。 在那里北京 废旧物资回收,许多收购废品的摊位在坑塘周围摆摊。 为了方便交易,有的用纸灯笼,有的用保险灯,有的用电石灯(俗称虎灯)照明。 不邀请专业经销商。 当时谈好价格,权衡成交。
解放前,由于军阀混战,再加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大批农民逃往北京。 再加上城里大量“八旗子弟”坐着吃饭,还有很多失业贫困人口。 因此,很多人从捡破布变成了买废品。 市场越来越大,地方越来越多。 曲曲小坑容不下这么多人。 因此,人们继续扩大。 例如,司家坑夜市从200多个摊位发展到近千个摊位。
由于集市的扩建,很多摊贩和摊主相隔较远,来回很麻烦,所以集市的交易时间逐渐由午夜改为黎明,太阳出来散场. 所以人们称它为“小石”。 又称“露套”。 直到1958年工商业私有化完成后才基本取消。
二、多种获取方式
在废旧物品收购的历史进程中,收购者的数量从少到多; 采购类型由单一向综合转变; 获取方式也逐渐从以物易物发展到大部分现金交易和多种流通渠道的复杂交织。 由于资金规模不同,男女老少体力不同,交易渠道不同,商品鉴别能力有限等,当时的获取方式多种多样。
综上所述,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
1.肩负重任:
由于采购的工具是一根扁担,两个竹篓,每个竹篓绑着四根绳子,每天把废品挑在肩上,所以又叫“挑八绳”。 他们的推销工具是一个直径约五厘米、厚约两厘米的扁平小圆桶。 鼓锤是一根长一尺的藤条,末端刻有菱形锤。 敲击时,一手食指和中指握住小鼓,一手用藤柄敲击小鼓,会发出“(两口语中的组合词)”清脆的声音,远处的人都能听到。 也有专家称这些人为“软鼓手”。 据说主要区别是相对于所谓“敲打硬鼓”的二手货收购而言。 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男人,穿着二大珍(一种长及膝的上衣)。
他们肩负重任,走在大街小巷。 边喊边打鼓,如“我去买破铜坏铁!” “我去买报纸!” 他们除了综合收购各种废品外,还收集一些中低端的成品,如旧衣服、鞋帽、木制家具等。 交易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成堆收购、按比例议价收购等。
这种收购方式人多钱少。
2.提着大篮子
所谓“大筐”,就是背着一个大竹筐(或柳条筐)走街串巷收购废品的一种形式。 多为老年妇女。 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挑一筐比挑二筐省力。 采购的品种全面多样,但以破布和羊毛为主。 他们购买的对象主要是家庭主妇。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女性并没有解放,还围着锅转。 每天早上,都需要用火柴来点燃煤砖炉。 夏秋两季,雨水多,潮气重,生火要用很多火柴。 于是,这些“大篓子”早早出来,趁着生火的机会,上门拜访。 以破烂换火柴(火柴)的形式购买废品。 许多家庭主妇出于对这些老人的同情,用一堆废品换来了几盒火柴。 他们的口号是:“火柴丢垃圾!”。 “有坏的我就买”等等。
3.拉排车
以这种方式购买的,一般都是由拾取转为购买的老弱病残。 因为担子难挑,大筐装不下多少,所以每天拉着破旧的手推车,走街串巷去买废品。 它们也是综合收购。 打电话买工具,既是喊话,又是打小鼓。 一般也是:“有坏了我就买!” 等等。 他们中的大多数收集废纸。 这些人,跟背着大篓子的人一样,属于废品行业最难的一类人。
4.背网
这些人大多已经从原来的“拾荒者”变成了专门的废纸收集者。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和残疾人。 他们自己买绳子织网,背着背上街买废纸。 收购对象主要是街边的商业店铺和一些捡“钩货”的人。 收购后送到“狗货屋”或纸材店出售,有的还在“小市”上交易。 其中北京 废旧物资回收,大推车属于地摊商,但也有一些“座商”。
5. 泥人等物品交换
除了上面提到的“垃圾换火柴”,这个城市还有很多人买废品“以物易物”。 比较常见的有“换泥人”、“梳头屑”、“换脚镣”、“换笛子喇叭”、“换小木凳”等。 以“泥人”为例,多为老人。 他们拉着破旧的排车,从郊区和农村廉价买来一些用泥土做成的小泥人和小动物,涂上各种颜色的颜料,在大街小巷里用废品换取。 大多以敲小锣为招呼工具,吸引一些青少年和儿童围观。 解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比较贫困,很少有废品可以换来孩子们喜爱玩耍的泥人,所以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根据取出的废品种类、数量和价值,估价,当时成交。 据原收购站老工人张玉清介绍,解放前他就是用这种方式收购废品,至今已干了30多年。 逢年过节,一天能挣一元多。 成本虽小,但利润较大,略优于上述五种方法。
6.《厚厚的房子》
所谓“厚货楼”,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厚货”。 也就是北京解放前后,我们经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可怜的老人和孩子,背着竹篓,拿着一根木杆,上面插着铁钉和挂钩,看到地上的废纸,并巧妙地去除它。 纸被提起,扔进了竹篓里。 装满后拿到“厚火楼”的店里卖掉,赚点钱维持最低生活。 他们还会去垃圾场捡一些,所以被称为“拾荒者”。
“拍屋”是在城市里设立两个简易的店铺,作为商店,一方面购买在城市里捡到的上述废纸,另一方面主要去垃圾处理买城外站点的废纸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各种废物。 由于他们不自己买卖,有固定的店面,有流动资金,有营业执照,所以属于经销商性质。
总之,上述六种小商贩的主要进货方式,除了“狗货屋”是营业额比较大的小商贩外,其他小商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疲劳和贫困.
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浙江省永康市的马寨村,来到这里和村民一起努力实现垃圾分类,但马寨不在我们项目资助的规划村内,垃圾分类所需的硬件在村里不需要我们的环保公益组织担心,唯一需要筹措的费用就是我们两名工作人员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到农历正月初一的工资,以及我们的交通费往返马寨。 如果您愿意在2018年农历前尽快支持浙江省永康市马寨村的垃圾分类,请支持我们2名工作人员2个月,总工资2万元,往返马寨和马寨村。北京 火车票2444元。 因此,我们需要为马寨村的垃圾分类筹措资金共计22444元。
2017年12月17日众筹信息发出后,我们已收到善款4400.6元。 感谢56位爱心朋友的捐助! 您可以选择“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直接向我们正在众筹的“农村垃圾分类基金”项目捐款,包括我们员工的工资。
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