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半个月。 上海市民认真学习分类知识,基层社区组织的管理者则想方设法为市民解决问题,努力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记者近日走访了上海市中心徐汇区的几个小区,看看有哪些推广妙招。
门禁卡充当监管者
田林12村是上海典型的老式住宅区。 6000多名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人近1400人,房屋出租率接近30%。
在2016年的社区综合治理中,田林十二村实现了小区门禁卡的实名登记,并于2018年5月成为田林街道首个智慧社区平台。
如何让智慧社区平台成为居民垃圾分类的帮手? 居委会干部灵机一动,将门禁卡“绑定”到垃圾房。 居民刷卡投放垃圾,管理平台自动登记垃圾桶房内的读卡器、开放时间、刷卡次数和绿色账户积分。
针对雨天推几扇门扔不同垃圾、湿垃圾“破袋”、脏手等顾虑,社区对所有垃圾桶进行了“六个一”硬件改造:配置门禁系统、安装门禁系统、遮阳篷,安装感应水槽,加装摄像头一套,行车反光镜,电子显示屏。
小区在垃圾纯度要求高的湿垃圾桶门口安装了小摄像头,并接入小区管理平台。 同时,环卫部门的湿垃圾车也配备了感应探头。 一旦放错垃圾,保洁人员会发现并通知居委会,并获取相应编号垃圾桶的视频数据,针对没有放好的居民。 . “扔对了,没人会来找,扔错了,可以随时追溯”,大大降低了监管成本。
垃圾桶室的电子屏幕即时显示当天收集的垃圾总量、干湿垃圾分离率等数据,让居民直观感受垃圾分类的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田林十二村居民的“定时定点”配送率已达到90%。 在基本习惯养成的基础上,该街道自今年6月起在小区东南角设置错时派送点,为部分居民的兼职人员和夜班人员开通门禁“副卡”,以方便不同人群投放垃圾。
“既要严格落实硬约束,又要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 田林石二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赵国庆说。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在上海宝山,市民正在使用“爱回收”智能分拣回收一体机。 王楚摄(人民视觉)
支付宝预约收集大件垃圾
打开支付宝,进入“垃圾分类回收”页面,点击“预约大件回收”,选择茶几、沙发等具体分类,根据“材质”、“是否可拆解”、“体积” ”、“使用寿命”、“破损程度”、“楼层”、“状态”等标准,完成付款估价,上传待回收大图照片,指定上门时间,下单将被放置。 这是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大件垃圾上门回收经营平台的运作流程。
家住五原路55弄的陈阿姨,有两件大件家具长期闲置,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式。 她在微信群里看到了居委会上门回收的通知,于是赶紧试了试。 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回收师傅就来了。
回收小组由五名成员组成,都是具有多年垃圾清运经验的“专业人士”。 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作服,开着一辆面包车。 要回收的是一张木制折叠床和一张矮桌。 一进门,回收人员就迅速拍下了床和桌子,“你们先比对照片,拍张照片留证件。” 确认无误后,回收队开始搬运——两人负责折叠床,半开,侧身行走; 矮桌一人抬起,长边立起。 老小区楼道狭窄,没有电梯。 只有最“薄”的搬家方式,才能让家具顺利“下楼”。 从五楼门口送出,装上货车,用了不到五分钟。 带队的萨师傅表示,回收后的大件家具将送往指定回收点进行分类,质量好的进入回收环节,质量差的将按照建筑垃圾标准进行集中处理.
陈阿姨为这两件旧家具付了不到50元的运费,她觉得很合理。 “几年前,我一个人处理了一张旧沙发,光是从五楼搬下来就花了半个多小时。”
湖南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董伟介绍,辖区内传统上海弄堂较多,居住面积小,废弃家具仍占空间。 居民对大件垃圾上门回收的需求很大。 “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看,大件垃圾的回收不能靠‘游击队’。” 街道对接支付宝平台和回收运输队伍,参考市场水平制定价格标准,优化运营页面,方便居民快速下单。 居民的需求也减少了乱扔垃圾的现象。
7月2日,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裕泰景园”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墙。新华社记者 方哲 摄
回收站返回市中心
近日,在上海“贵族区”之一的恒富丰茂区东湖路37号,出现了一座绿色小屋——“梧桐资源空间”。 这是湖南街道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又一创新:智能投放与人工投放相结合的资源回收站。
“收破铜烂铁、废塑料、废报纸……”每当弄堂里的铃声一响,小区的居民就出来卖废品。 这是很多上海人记忆犹新的场景。 现在街上卖废品的人越来越少上海废旧物资回收网站,家里也没有地方放日常废品。
湖南街道萌生了将“升级版”垃圾回收站带回小区的想法。 “梧桐资源空间”占地近20平方米。 位于东湖路、新乐路、长乐路、富民路、延庆路交汇处,可辐射周边多个社区。
Shack 入口处的 LCD 屏幕显示玻璃、金属、塑料、纸张、织物等的价格。 居民和企业送来的可回收物品,经工作人员称重后,自动打印出重量、数量等。 浓缩废品由专业资源回收公司定期收集。
去体育馆锻炼的路上,王阿姨带来了几个已经压扁打包好的纸箱。 “这里的纸箱回收价格是每公斤1.2元,比卖给拾荒者的贵了40毛钱,我来过两次了。” .
“梧桐资源空间”每周一至周六开放,上班族错过了开放时间怎么办? “梧桐资源空间”在门口安装了24小时智能自助交易机。 居民使用手机APP扫码打开相应类别的包厢门。 交易完成后,账户将自动返回至手机。
6月19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物业工作人员用舞蹈吸引楼内人员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厨余不离社区
湿垃圾占上海生活垃圾总量的60%,中转过程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是垃圾处理的难点。 6月25日,位于徐汇区虹梅街道的市民环保体验中心启用,探索“餐厨垃圾不出小区”的湿垃圾处理新模式。 虹梅街道辖22个居民小区,社区居民约3万人。 漕河泾开发区拥有企业3000家,白领约28万人。 该街道从2016年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完善垃圾桶房硬件改造、定时定点投放、湿垃圾“破袋”投放、志愿者现场示范督导、积分兑换等方式配套措施,居民逐渐形成了垃圾来源。 习惯分类成为上海市18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之一。
红梅街道与辖区生态科技企业天威环保合作,将小区湿垃圾、开发区企业餐厨垃圾运至市民环保体验中心等3个集中附近的处置点。 放入专用设备约15分钟,可分离出中水、可用于生物柴油加工的油、富含生物菌种的堆肥原料。
湿垃圾实现有效生物处理的关键是湿垃圾的纯度必须达到90%以上上海废旧物资回收网站,即在一桶湿垃圾中,其他垃圾的掺杂程度不得超过10%。 红梅街道对湿垃圾从投放、清运到最终处置全过程进行专人管理和运输。 目前,街道每天处理餐厨垃圾近25吨,改善了长途运输和中转带来的污染,降低了清洁和运输成本,提高了就地化资源利用效率。
虹梅街道市民环保体验中心占地面积350平方米。 建筑设计以独特的砖木结构、挑檐挑檐、池水回廊和多种植物栽培为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在这里,市民可以观摩餐厨垃圾从分类、集中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
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表示,“厨余垃圾不离小区”,不仅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更要创新清运流程。 “数据最能体现垃圾分类的结果。” 街道统计每天收集的干湿垃圾数量,检测湿垃圾的纯度,以量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 ”(记者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