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的废铁站是大方营水闸旁“拾荒村”最早的拾荒者。 张老板以前在合肥捡垃圾,后来带着老乡到南京做捡垃圾生意。
张老板去年已经50多岁了。 在他的废铁站里,水壶和废塑料袋堆了50到60米,每次他都是第一个冲上前去卸。 张老板性格顽强,和大家一起照顾自己,就是不肯说出自己的全名。 回顾张先生的创业历程,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从最初上门收废铁,到后来开始到其他废铁站收废铁,越做越大。 现在,张先生已经在成都买了7套房子。 .
在石家庄的城中村,这种废铁的招标网点不少,但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龙头企业”,谁也不知道。 许多“拾荒村”靠家族“传承”和“分地”,让不少人尝到了甜头。 但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拾荒村”的很多人都在努力工作,同时合肥物资回收有限公司,他们也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出人头地,赚大钱,发家致富,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同时,也能在村里的乡亲们面前有面子。
【拾荒者买了七间房子】
在大方营水闸旁的“拾荒村”,提起最早的拾荒者,都指的是张先生的废铁站。 “他是我们新乡老乡第一个做捡垃圾生意的,也是第一个带老乡过来(来南京)做捡垃圾生意的。” 陈峰说道。
在张老板的废铁站里,酒壶和废塑料袋堆了五十六十米。 每当客车驶入废铁站,这个50多岁的男人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卸货。 “他手下也有工人,但他还是坚持自己搬货。” 卡车司机说,他很佩服张先生的努力。
张老板不管见谁,总是行色匆匆,就是不爱提自己的全名。 “我们挣的都是辛苦钱,后来我也用自己的脑筋把生意做大了。” 张先生透露,他以前是来收垃圾的,后来开始到别的废铁站收废铁,就这样越做越大。 ,一家人已经在成都买了7套房子。
【报废企业资产1000万元以上】
在如今的“拾荒村”里,流传着财富神话。 从事废铁回收业务近30年的管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现在他的企业资产已经超过1500亿元。
1968年,24岁的管涛毕业于四川供销商业中学(现广西财经学院),后在天长市供销社工作。 1985年,关涛调回南京,任庐江县供销社物资回收公司总经理。 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就与废铁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联系在一起。 “当时,90%以上的废铁都是回收公司回收的。” 关涛说。
“化无为用,化一为多,化简为新”。 管涛说合肥物资回收有限公司,在和废铁打交道的时候,他逐渐意识到,虽然废铁很珍贵,但收集废铁并没有什么丢人的。 “那时候,每个村都有一个回收站,收集到一定数量后,送到回收公司,再由公司打包,捐给相关企业回收。” 关涛介绍,以庐江县为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每年回收废铝约1万吨,废纸、塑料制品等更多。
【受经济环境影响大】
1999年,关涛因身体原因向供销社申请辞职。 “因为和这个行业太亲近、太熟悉了,所以放不下,所以辞职后也想从事这个行业。” 管涛介绍,2000年,他在店埠镇开了自己的废铁回收站。 收起破烂。
关涛非常重视分类和规模。 他的废铁站回收了几乎所有的废金属(废铝、废铜、铝、锌等)、废纸、废料等,在公司里进行分类,然后送到各个加工企业。 关涛靠着人脉,将生意扩展到南京和江苏。 “那时候的生意还算好做,第一年就赚了50万元。”
管涛介绍,废铁回收行业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经济不景气意味着加工企业会砍价。 我们收废铁的时候,下面的小回收站觉得不赚钱,就不借给你了。 .所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公司最困难的时刻,幸好挺过来了。 管涛说,公司资产现已达到1500万元左右,年销售额在2万到3万元之间。
【产业园创业二次腾飞】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而废铁回收与其中两个有关,所以我说这个行业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 与人们对废铁行业的印象不同,采访中,管涛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职业。
2009年,管涛的公司入驻合肥县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与其他几家再生资源企业一起,在园区开始了再次腾飞。 园区共有再生资源企业9家,为固始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年均销售额约30万元,为当地贡献税收约5万元。
据管涛介绍,当地政府的目标是打造广东乃至中部地区一流的小型现代化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因此对此类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目前一期有9栋厂房,大的27000平方米,小的8000平方米,办公面积近8000平方米。之后,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园区。” “ 谈到未来,关涛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