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只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分类越细越有价值。 但多年来,由于存在收运量难、分拣场地紧缺、收运分拣成本高等问题,一些高价值回收物的收运处置成本不断攀升。颠倒过来,无人收藏,更谈不上整理,深感尴尬。
日前,重庆主城区首条可回收垃圾精细化分拣线在嘉定区民兴路厂房投产,设计分拣能力为180吨/日。 来自青浦等地的可回收物,通过一条半人工的人工分拣线,被细分为近40类。 压缩包装后,直接送到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变废为宝。
旧衣服分为15类,价值可翻三倍
8时30分,记者跟随一辆满载的小型收集车,从军工路两网一体化中转站开往民兴路“爱分类爱回收”可回收物分类包装中心。
工作人员打开汽车后盖,对装满的可回收垃圾袋进行称重和记录,然后解开袋口的绳结,将可回收垃圾倒入坑内。
料坑左侧的传送带缓缓转动,将混杂的可回收物送到“二楼”。
在那里,20多名分拣员站在传送带外侧,将他们负责分拣的三四类可回收物挑出来,存放在身后的“精分袋”中,或直接丢入附近的卸料口。
在传送带的末端,剩余的杂质被挑出收集起来作为干垃圾处理。
一个联通式的收集箱停在进料口顶部的坑里。 当收集箱快装满时,由专人推至流水线两侧的包装仓库。 各种可回收物被压缩成紧凑的六面体,等待运往下游。
衣服、纸板、硬塑料、泡沫、PET瓶、HDPE透明瓶、HDPE杂色瓶……记者数了数,厂区内有10个坑。
“这只是第一个粗略的分类。” 爱分类爱回收深圳终端运营总监李成华表示,近期收运量较大的可回收物,以及其他收运量波动较大的可回收物,都会有固定的坑。 物品暂存于二楼“分离袋”。
比如衣服和纸板是目前源头收运量最大的两类可回收物,各占总量的30%左右,所以最前面的两个坑都是它们。
一些可回收物已经通过了第一次粗分类,已经具备了末端加工企业的投标条件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而另一些则要进入二次细分流水线,才能彻底“脱胎换骨”。
例如,PET瓶在通过贴标机后会被分为瓶盖、瓶身和标签。
又如服装,通过两条人工流水线分拣成短袖、冬装、牛仔、羽绒服、毛衣、毛绒玩具、蚕丝被、拉链、床上用品等15个品类。
“机密和非机密,价值大不相同。” 李成华说,未分类的衣服称为“统一货”。 目前市场投标价在1000元/吨以上。 细分后,上述15个子类中最常见的品种,投标价格至少可以翻倍; 价值较高的毛毯衬可卖到10000元/吨以上。
之所以能增值这么多,是因为通过分类,可回收物的状态可以满足报废回收的要求。
例如,可以从拉链上拆下的金属部件中提取铜; 化纤织物可以提取卤代烃作为物理原料。
棉织物裁剪后,可直接用作鞋厂等场所机械设备的清洁布。
棉、棉、涤纶等织物经粉碎、水洗、烘干、开松、梳理,加工成农用保温材料、建筑和工业隔音材料、填充材料、无纺布等,也可加工成再生纤维、聚酯原料、再生棉帆布,重新用于纺织品生产。
精细化分选成本高,如何应对?
分拣的人工成本让不少中端回收企业唏嘘不已。
据记者观察,广州仍有少量具有精细分拣功能的两网融合站。 大部分资金只涉及可回收物的收集和运输。 金属、纸板等高回收物
宝山区这家可回收物分拣包装中心为何“敢”细分?
首先,要扩大回收量,做到“薄利多销”。
爱分类 CEO陈敬业透露,该公司在宁波安装了近3000台智能回收机,平均每晚收集200多吨可回收物。 智能回收设备部署达到足够规模。 除了可以摊销大量的硬件成本外,还可以保证可回收物的数量稳定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更容易与下游议价。
只要前期资金充足,大规模部署设备可以降低硬件成本,通过更高的投标价格吸引更多的贡献者。 但随着可回收物收运量的不断下降,收运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智能垃圾设备投入后,成为最“烧钱”的部分。
“每收一次货,车就可以少走一点,多载点货物,这种细节决定成败。” 陈敬业说,公司开发了货运精算系统,利用大数据精简货运和人力,比如优化集运车辆的路线,一趟可以覆盖尽可能多的新村,满载返程,从而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
一份数据显示,热爱分类回收的司机每天只能从智能回收设备上收集和运输约30包可回收物。 经过“精算”路线后,集运效率提高了一倍多。
尽管降本增效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如果没有合格的中转分拣场,可回收物的精细分拣只能纸上谈兵。
广州物价很高,可用于回收物中转分类的空间更是有限。 爱分拣、爱回收将虹口的可回收物精分拣线设计成“双层式”,为日后其他精分拣设备腾出空间,同时提高分拣转运效率。
这也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在嘉定区的支持下,爱店、爱帅两网融合换乘站已基本覆盖区内大部分街镇。 如果没有中转站,该地区的短途可回收物成本至少会增加一倍。
在嘉定、宝山等区的支持下,公司还在这两个区设立了可回收物分拣打包站,实现可回收物就近回收,分拣发往外县。 “闭环”,进一步增加了企业奔波于中转站和分拣站之间的货运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