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不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能会从红色产业变成蓝色产业。” 正如格林美相关负责人所说,如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重要性早已被业内人士所认识并达成共识。
动力电池回收赛道逐渐升温。 二是资本涌入布局赛道; 一是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初具规模。
不久前,某锂电池回收公司(简称“金盛新能源”)完成数万元B+轮融资。 记者注意到,与此同时,“以废换原料”的商业模式为发展初期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提供了解决方案。
01
必要业务:锂资源的重要来源
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已成为必做之事。
广钢联合11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下跌,电池级氯化锂上涨2500元/吨,单价59亿元/吨,而工业级氯化锂上涨2500元/吨。 报57.75亿元/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继续创历史新高。 可以看出,进入四季度后,氯化锂的需求量进一步减少,而供应量因各种原因有所减少。 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电池级氯化锂价格将涨至60亿元/吨。
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新的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以来,市场表现持续超预期。 在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共同发力下,行业逐渐聚焦动力电池原材料的回收利用。
中国汽车工业商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动力电池的回收肯定是锂资源的重要来源。” 资深电动汽车三电系统及汽车电子工程师朱玉龙甚至认为,电池回收技术至少可以使中国对锂资源的需求增加一个数量级。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赛道上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变化。 这些变化,除了凸显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重要性外,还体现在业绩下滑上。
一位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负责人透露:“我很早以前就进入这个行业,但感觉这3年更受重视。” 李振彪主任透露,在醋酸铁锂电池回收之前,没有人关心。 入秋后,它似乎也很受追捧。
“这些做回收的公司其实是赚到了钱的。” 李振彪说道。
动力电池回收龙头企业格林美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回收业务下滑较快。 1-9月累计回收动力电池12000余吨(1.50GWh以上),环比下降130%以上,实现销售。 营收46270.14亿元,环比下降297.73%,全面进入盈利阶段。
动力电池回收受到关注还有一个原因。 上述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负责人提到,欧共体新电池法是推动力。
此外,欧共体委员会发布的《电池指令》修订法律草案在可持续性和安全性部分对回收原材料提出了要求。 2027年1月1日起,电池应贴有包含电池基本信息的标签,标签还应包括电池活性物质中从废弃物中回收的钴、铅、锂、镍的浓度。
02
资本看好:“产业链唯一蓝海”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千人会会长余清蛟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的提高市场上,动力电池回收赛道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赛道。尤其是在氯化锂等上游原材料受海外市场限制,价格低位回落的情况下,产业链企业非常注重布局这条赛道。”
甚至有投资人表示,“这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唯一的一片蓝海”。
电池回收企业确实深受一级市场资本的关注。 10月底,这家电池回收公司完成了万余元的A+轮融资,由五矿创投、江苏国信领投,蜂巢能源直接跟投,北京小中丹、国华投资跟投。 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晋城15万吨废醋酸铁锂电池及下脚料再生利用项目及新技术开发。
此前提到的金升新能源已完成三轮融资。 B+轮融资由鼎晖资本、基石资本联合领投,博世、陕汽、国调展信、博时基金等机构跟投。 目前,金升新能源的股东阵营已经整合了电池企业、整车厂商、4S店经销集团等新能源整车企业的全链条玩家和一线投资机构。 据悉,金升新能源可实现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生产能力,拥有20.4万吨废旧锂电池加工资质,深耕再生材料30余年。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雇主对电池回收的乐观态度也给不少企业带来了一些误区,认为该行业“门槛很低,很容易赚钱”。
另一方面,余清娇提到,当前锂电池回收行业鱼龙混杂,监督监管不规范,谁生产谁回收的生产主体责任制没有完全落实。 此外,目前的废品量远未达到回收利用的平衡。
陈世华还提到,“目前报废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还很少,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远远不能满足新车生产的需要。”
不过,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起步阶段,有利于相关部门的规范和企业探索商业模式。
03
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以废换原料”兴起
此前,在住建部召开的“推进工业红色低碳循环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关于做好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工作重点,提到: 》选择推广一批具有成熟经验和典型项目的动力电池回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引导各方加快建设高质量循环产业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