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需求带来市场规模和投资的扩大,
企业发展将获得更多机遇和提升
《中国环保产业报》:继全省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后,“11+5”“零废弃城市”试点也从去年5月开始启动。 目前这两项工作的进展如何? 能否在城市建设管理规模上统筹考虑?
李金辉:目前,“11+5”“零废弃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生态环境部会同“零废弃城市”建设试点成员单位组织的评审。 - 部级协调小组。 但此次评审属于专家级,各试点城市和地区需要尽快修订、制定和出台实施方案,边实践边总结。
垃圾分类相关工作起步较早,不少城市通过试点或立法等方式开展了各种探索。 说实话,受限于市民的生活习惯,成功的模式还有待探索。 目前,在“零垃圾城市”建设中,不少城市已经将垃圾分类作为统筹考虑和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对于垃圾分类相关规划的实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明显。
《中国环保产业报》:在“零废弃城市”建设背景下,固废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主要的发展机会是什么?
李锦辉:“无废城市”是一种以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的城市管理和改善模式。 多年来,我们希望它成为城市红色发展的典范,新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自然资源困难和垃圾处理占用稀缺农业土地资源的问题。
全市(含农村)固体废物综合系统治理方案内涵丰富,涉及领域广泛。 其中,固废源头减量不仅包括工业端的清洁生产,还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落后产能、落后技术武器的淘汰; 在消费端,包括红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 据悉,生活垃圾减量、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应用等也是减量的重要手段,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红色发展。
说到回收无害化,尤其是回收利用,将直接给固废处理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这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由于缺乏固废回收利用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相当一部分固废回收未能实现从产品到产品的转化。 此类项目除了立项难度大外,相关的法律环境风险也非常大。 未来,通过“零废弃城市”建设的引导和鼓励,相关细分行业不断提升规范化、规范化发展水平,相关固废综合利用项目,特别是一些环境风险较低的项目,可引领进一步发展。
由于固废及其资源化利用的产品种类繁多,现有的法律法规无法面面俱到。 这就需要借助一些试点示范,逐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 通过构建和完善适合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国家和地方新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激活相关细分行业市场。
其次,以往无法处理、单纯填埋填埋的固废将面临规范化处理的要求,将释放出大量固废处理需求。 相关城市在固废资源化利用领域的投资率和规模将进一步提升。
基于此,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机遇更加明朗。 相关领域包括城市矿产、工业固废处理处置、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危废处置设施建设与运营、固废智能收集处理处置系统、农业秸秆生物质清洁利用、设施建设等猪粪、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利用。
《中国环保产业报》:《零废弃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零废弃城市”建设试点目标,其中产业目标是指“依托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固废资源化企业” ",这是一个目标将如何实现? 固废处理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金辉:无论从标准化标准化水平的提升,还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建设“零废弃城市”对行业企业来说都是利好的新政策,固废处理市场将多方培育. 对此,很多企业已经有了意识和计划。
一方面,一旦相关市场需求和投资获得较大的增量发展,意味着公司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标准化资源加工产业规模呈指数级下降,大型非标加工资源进一步萎缩。 另一方面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不少企业不再以诱敌激战,将从新政、科技、产业等方面得到更多推动。
过去,很多企业,尤其是依托固废资源的企业,都是单打独斗,能够获得的行业内外技术支持也十分有限。 如今,在“零废弃城市”建设试点的推动下,全行业的专业力量都在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以获取信息、交流成果、转化成果。 同时,此前企业需要自行协调沟通,而现在当地政府正在筹划先行先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省去大量前期工作,可以专注于项目建设和运营。 这将大大节省企业的时间和成本,为企业的加速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实我们也要听到,市场需求的扩大、领域的拓展和突破带来的技术挑战也比较大。 “零废弃城市”建设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用于固废回收的产品若要作为原料被社会普遍接受,首先必须保证回收产品的质量和风险可控。 固废资源化利用需要从相关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到经济上可行的技术进行进一步探索。
例如,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生产熟料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已经制定出台,但再生砖、骨料等其他资源利用途径尚无标准体系,特别是对于考虑到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还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检验标准等,相关控制指标和限值的确定还需要深入系统的研究。
02
建立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是刚需,新政策是有导向和有针对性的
经济杠杆推动释放更多市场活力
《中国环保产业》:从固废处理“供需”的角度,如何真正爆发生产(化)端与处理企业规范处理处置的良性循环,真正释放理论治理需求,可以使用哪些新的政策工具?
李金辉:一方面,在后端,要进一步落实从“谁污染,谁清理”向“谁污染,谁付费,谁负责”的转变。 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领域,特别是以前大量堆积的工业固体废物,要着力推进标准化处理。 必须有新的政策引导,比如不再允许常年堆放和简易填埋; 同时,还需要在地方实践中进行新的政策试点,如扩大环保税征收范围、对工业固体废物征收环保税等,给企业带来压力和动力。主动应对。 同时,环保税也是相关资金投入的重要来源。
建设“零废弃城市”需要新经济政策体系的支持,需要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池和投资机制。 其中,环保税的开征可以对工业固废的处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议试点城市根据各自固废管理领域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研究探索扩大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
另一方面,要提高新政供给有效性,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建立固废处理依托企业的激励支持机制。 包括进一步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新政策; 进一步完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评价机制。 同时,探索发展红色金融,加大对禽粪、秸秆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的补贴力度。 在红色消费领域,探索实施建筑垃圾回收产品强制使用,扩大政府红色采购回收产品种类,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红色建材。
《中国环保产业报》:一方面,我国普遍没有完整、系统的城市垃圾分类体系; 另一方面,我国民间回收由来已久,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回收率不低。 废物的真正回收水平是多少?
李锦辉:与历史发展相比,我们城市垃圾的相对回收率肯定是提高了。 大概在六年前的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基本上我们城市能回收的东西都回收了,而且实际回收率比较高。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资源利用和原料补充的需要; 另一方面,城市中有一群专门从事垃圾分类、回收和流通的人非常重要。
生产回报率逐步提高的诱因也与上述两方面有关。 一是废铁价格不断上涨,二是废旧资源回收群体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差。 这导致城市垃圾中可回收的部分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回收利用,更多的流向垃圾填埋场等终端处置环节。 掩埋、焚烧等。
《中国环保产业报》:在当前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实施中有哪些难点和难点? 智能硬件、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能否缓解高监管成本的困境? 业内有意见认为,垃圾回收应由企业等市场主体主导。 你觉得这怎么样?
李锦辉:垃圾分类不管用在哪一端,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一定要适配。 这种基础设施并不是在新村里多放垃圾桶,而是针对一个市民区域,需要配置足够的场所和硬件,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投放、分类、包装,并配备必要的操作和设备。管理人员; 必须具备与垃圾分类种类、规模相适应的分拣运输能力,以及后续的分拣、处置、贮存设施。
其中,一些创新的技术手段、硬件和模式将发挥积极作用,但核心是配套的一整套基础设施。
《中国环保产业报》:在“零废弃城市”建设中,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是重要课题。 此前,国家和地方也开展了多项餐厨垃圾相关试点,广州等地已经规划建设垃圾回收处理厂。 但是,这种资源化利用的处置途径也面临着产品销售和去向的问题。 有哪些新的政策和市场工具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李金辉:比如生活污水污泥生产有机肥、餐厨垃圾资源化产品的应用,相关部门的新政策也不松懈。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回收产品不符合流通商品的产品标准,或者相关产品标准未能制定。 如果资源型产品之路确实常年走不通,那么工艺路线就必须改变。
建筑垃圾和装修垃圾已经分门别类收集,但未来实现资源化和产品化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要明确新政策的方向。 如果当地政府仍然允许填埋,或者相关资源性产品卖不出去或者价格很低,那么当地将不可避免地继续被建筑垃圾填满。 但是,如果新政策严禁积压库存,或者利用价格杠杆发挥调控作用,那么资源利用优势将更加明显。 事实上,相关综合建材产品的标准体系也应跟上。 建筑垃圾处理的关键是构建收集-运输-处置一体化管理模式,从建筑垃圾形成的源头加强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的分类和就地利用,建筑垃圾按工程弃渣使用,轻材、混凝土、砌块等。砖、瓦分开摆放,分门别类运输,提高前端综合产品质量; 据悉,对于符合相关标准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必须有新的市场激励政策强制使用,纳入政府红色采购,纳入政府项目。 使用。
【垃圾分类就找环联生态! 】
《》承担全省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宣传培训和监督考核工作。 资深专家带领,打造专业团队,为您量身定制方案,助您排序无后顾之忧,快速见效。
弘扬新潮流,环联助您一臂之力!
最近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