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
面试
专访李景红教授
李景洪教授简介:
李景红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化学系学术委员会秘书,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分析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主任。电子能谱中心。 曾获教育部黄河特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团队带头人、英国皇家物理学会会士。 近年来,以电分析物理、生物电物理、单细胞分析物理、纳米电物理和能源环境电物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为目标。 作为省政协委员,李景红教授积极参与推动中国出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活跃在我国科技、教育、生态文明、公安、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等事业中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
2020年,李景红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咨询评估项目——“中国塑料污染防治中的问题与对策”。 资源回收利用法律法规及替代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重点关注塑料回收利用关键技术与发展研究,再生塑料市场分析,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再生塑料红色发展愿景行业。 提出废塑料回收利用预测、废塑料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以及塑料污染物回收利用协调发展和技术推广的战略建议,促进和推动打赢黑色污染防治攻坚战。
本刊:李教授,您好! 首先感谢您和项目组选择本刊作为媒体,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咨询评审项目——我国塑料污染问题与对策的咨询评审成果进行宣传展示预防,预祝项目取得圆满结果。 请介绍项目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李景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塑料污染防治工作,把塑料污染防治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和用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废弃物量都在不断增加。 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快递塑料包装、外卖塑料饭盒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快速上升,逐渐成为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 农膜污染导致泥沙隐蔽性差、水肥隔绝、土壤肥力增长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环境、制约农业红色发展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海洋黑色垃圾污染着我们的“蓝色花园”,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也间接威胁着人类安全。 塑料污染整治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论坛等国际多边场合,都提出了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的相关呼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在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中,中国将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化呼吁为行动,化理念为实践,为全球共同应对塑料污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次咨询评估项目通过督导、学术会议、报告讨论等方式,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凝聚共识。 通过深入研究,面对塑料污染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针对性地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案,向党提出了针对性强、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和新的政策建议。中央、国务院,为塑料污染治理产生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贡献力量。
本刊:目前,我国已是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塑料制品产值已超过7600万吨; 业内人士预测,2020年塑料表观消费量为1.3万吨。 万吨左右。 塑料在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如今“禁塑”、“限塑”正因“白色污染”而被“取缔”。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景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塑料的年降幅一直保持在8.5%。 到2015年,人类已经在月球上形成了总计约63亿吨的塑料垃圾,其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12%被循环利用。 焚化; 大部分(79%)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对地表水、土壤、海洋等造成严重污染。2017年世界塑料产值为3.48亿吨,中国占全球塑料产量的29.4%值(仅限热塑性塑料和聚氨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 据估计,到2025年,中国将产生1700万吨塑料垃圾,居世界各国之首。
塑料污染由微塑料(≤5mm)和大塑料(>5mm)组成。 最新的研究已经涉及纳米塑料尺寸(1~100nm)的塑料颗粒。 目前,已在全球233种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发现微塑料颗粒。 海洋中大量的塑料垃圾正日益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对旅游业、航运业、能源生产和水生植物资源产生负面影响。 保守估计,每年可能造成高达130亿港元的经济损失,真正的环境成本无法量化。 我国国家海洋局数据显示,我国81%的沿海地区受到塑料垃圾的严重污染。 中国沿海鸟类市场的九种双壳类动物体内发现微塑料,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为此,根据我国国情,应减少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从源头上杜绝塑料垃圾的产生。 自2007年国务院颁布禁塑令以来塑料瓶回收利用,我国已减少使用400亿个塑料袋。 但由于监管不力,许多塑料袋被用于私人商店和市场,以及不同的乳制品和商业行业,尤其是在中小城镇。 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塑料垃圾的形成: (一)建立塑料管控公众参与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号召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塑料污染的认识,改变公众行为和心理; (2)使用塑料包装替代品,防止过度包装,提高再利用率; (三)推动塑料降解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型降解塑料的开发利用。
本刊:2019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整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2020年7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塑料污染整治的通知》,提出自2021年1月1日起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建成区、商厦、超市、药店、书店严禁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塑料厨具以及其他塑料器具在餐饮套餐订购服务和各种展览活动等场所。 这被一些媒体和人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 一些省份也出台了几乎一刀切的新政策,严禁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 2020年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推进深化快递包裹包装红色改革的通知》(国办函[2020]115号) . ); 中科大系部正在筹建一个咨询评估项目——我国塑料污染防治的问题与对策,你是项目负责人(不同政府部门捐赠的相关项目很多,所以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方面,这表明国家新的政策层面对整改工作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也说明科研管理部门对此也很重视。
塑料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新政策频频出台,相关科研项目捐助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 你认为根在哪里?
李景红:塑料污染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治理和整治。 已经有几项旨在解决小规模塑料污染的国际合同,包括 1988 年《国际防治船舶污染公约》、《伦敦公约》和《马尼拉宣言》。 该宣言促成了全球海洋垃圾伙伴关系 (GPML) 的成立。 尽管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有效遏制海洋塑料污染,尤其是微塑料污染,因为全球伙伴关系未能全面管理塑料污染源并制定一致的新政制度和监管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和塑料污染防治工作,政府将继续组织开展塑料污染防治顶层设计,开展综合整治行动,进一步制定塑料污染防治立法和相关标准,出台塑料污染防治相关政策。一次性塑料制品、塑料袋和塑料微生物。 朱的有针对性的限制和新的税收政策。 立法具体包括:(1)明确了塑料制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各政府部门的职责; (二)明确对违法者和个人的经济和行政处罚; 量化和回收的作用。
以新的政策法规为导向,以引导整改代替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减少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从源头上杜绝塑料垃圾的形成。
本刊:据行业预测,2020年塑料回收利用率将低于18%。 这意味着有大量的消费后塑料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 你认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生物降解塑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吗?
李景红:2018年之前,我国废塑料市场主要靠国外回收和美国进口供应。 2017年开始,经过环保督察的不断努力和禁废新政的出台,国外废塑料行业整体供给量大幅下降,废塑料回收实现了本地化回收加工。 中国物资再生利用商会再生塑料分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回收国外废塑料量为1600万吨,比1890万吨增加230万吨,下降15% 2019年。2016-2020年,我国废塑料回收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受新冠疫情影响。 2019年后,废塑料进口量基本为零,建立本土化回收仍将是国外废塑料供应的主体,这也是大势所趋。 考虑到国外再生塑料企业优胜劣汰的局面已经显现,小型加工企业逐渐走上正轨,垃圾分类的实施和塑料制品企业自身回收加工体系的完善,预计2021年至2025年国外再生塑料回收量将逐渐下降,期间预计国外废塑料回收量为1750万吨至2750万吨。
再生塑料的下游用途与原生塑料大致相似(食品级除外)。 目前,再生塑料已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包装、消费电子、农业、建筑建材等领域,我国再生塑料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再生材料将逐渐追赶其“环保属性”,超越其“经济属性”。 原料与再生料并存将是后期塑料行业的必然趋势。 同时,随着终端品牌对再生塑料的需求增加,将推动再生塑料的使用。
降解塑料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 要进一步制定和推动新的固体废物综合管理(ISWM)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塑料垃圾全生命周期减量新政策。 这些方法应包含废物处理原则 6R(---再利用--)和分级管理级别。 包括:控制塑料垃圾越境迁移、限制塑料垃圾直接填埋处置、完善塑料回收体系、加强添加塑料微珠管理、提高塑料污染物清洗技术等。同时,加大国际合作,推动循环经济投资创新,让塑料回收“有利可图”。 制定新的包装规则,以提高市场上消费后塑料的可回收性。 借鉴欧共体、北美等地经验,完善规模更大的回收设施,完善标准化体系,释放塑料回收产业价值。 开发更智能、更可回收的塑料材料,提高回收过程的效率,跟踪和清理回收塑料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
期刊:“我国塑料污染防治中的问题与对策”项目进展如何? 你目前在做什么工作? 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李景红:本项目督导将重点考察我国废塑料污染的实际情况、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成效、考察回收企业利用“两网合一”的运营模式深入社区开展回收利用,检查废旧塑料分类、贮存、运输情况。 、初加工、产品应用、高值利用全过程,同时监督物理回收、可降解材料替代等各种废旧塑料污染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沟通,了解塑料回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反馈,以便全面了解我国塑料回收行业的整体情况,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塑料回收。 循环产业升级改造,为从根本上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寻求可行途径。
通过深入调研,了解红色污染防治现状,梳理我国现有法规、标准和新政策,理清当前污染严重的症结所在。 2018年以来,环保新政不断出台。 中国的再生塑料制造商已经意识到绿色生产的重要性。 部分企业选择在境外设厂或主动建立相关新政策程序(环评),或迁至工业园区积极应对产业红。 开发建设。 2020年是我国实施“固体废物综合进口”的第四年,也是“限塑新令”下放实施的元年。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具有以下特点:(1)行业从资源属性向环保属性转变的共识日益明确。 (2)全球对塑料污染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大型企业布局回收系统的趋势更加明显。 (三)企业推进改革升级步伐,积极融入全球塑料回收体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中间塑料产值10355.3万吨,环比下降6.3%。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将进口中档塑料原料4062.5万吨,环比下降10.08%; 2020年我国中档塑料原料供应量为1.44亿吨,环比下降8.7%。 2016-2020年,我国塑料中间原料供应量持续下降,近三年平均增幅为7.5%。 2020年我国塑料制品总产值7603.2万吨,环比下降7.1%。 考虑到除塑料制品样本企业以外的塑料产值塑料瓶回收利用,我国塑料原料消费量持续下降。 据中国物资再生利用商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测算,2020年我国将形成约6000万吨废塑料,其中约2100万吨将被填埋,占35%; 焚烧约2200万吨,占36.6%; 丢弃量约100万吨,占1.7%。 回收量约1600万吨,较2019年增长15.3%,废塑料综合回收率为26.7%。 2020年我国废塑料回收量为1600万吨,比2019年(1890万吨)增加290万吨,环比增长15%。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废塑料进口量大幅下降:2016年进口总量为735万吨,2017年进口总量增至583万吨,2017年进口总量为2018年为5.19万吨。 塑料进口清关。 未来3至5年,预计我国废塑料和边角料进口量将继续为零。
检查发现,废塑料回收体系尚未建立。 废塑料通常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工业来源,另一种是生活来源。 目前,所有回收系统都需要借助大量人力,以“蚂蚁搬家”的形式完成。 2020年受“COVID-19疫情”影响,人员活动受限,一度造成生活源废塑料回收体系停滞。 如何改进可靠和连续的废塑料回收系统非常重要。 再生塑料行业定位不明确。 再生塑料产业是有效处置社会形成的废旧塑料的服务业,是每个地区都不可或缺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 目前,部分地区对再生塑料行业了解不多,对废塑料再生利用项目的实施存在顾虑。 有些地方干脆取缔,不允许废塑料回收公司存在。 再生塑料行业进入门槛低。 回收企业规模小,整体分散。 在回收过程中,一些处理过的污水和废气在收集和处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大,但排放点源较多。 防治设施疗效差异大,污染防治措施不充分,部分企业防治污染设施处理能力不足,不同地区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一致。
塑料废弃物流通监管不力阻碍行业发展。 大量的实践和实际情况证明,我国的废塑料回收率位居世界前列,大量的垃圾清道夫已经将能够回收利用的废塑料全部回收。 废塑料回收体系最大的问题不是废渣没有回收,而是这些废塑料是否流入了正规的加工企业。 低价值废塑料的回收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进入循环利用的废塑料附加值较高,但如快餐盒、快递包装材料、废冰柜拆解形成的聚氨酯海绵、机动车拆解形成的废海绵等缺乏必要的回收渠道和资源。 与企业打交道。 低值废塑料回收利用水平低,严重影响塑料回收率,直接影响废塑料污染。
期刊:该项目的预期最终成果是什么? 对未来塑料污染防治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李景红:项目最终结果会出一份督导报告,对废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做出预测; 提出废塑料回收再利用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提出塑料污染物回收与技术推广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议; 提出了解决中国红色污染的可行方案。
建议政府对塑料污染防治进行顶层设计,启动综合整治行动。 尽快构建从塑料生产、使用到废旧塑料收集、资源化利用或处置的全过程污染防治体系,完成新政策、标准、技术开发、“建议”等顶层设计方案落实成效评估等,制定实施《意见》任务清单和实施节点,协调各职能部门统一行动。同时,尽早出台支持废旧塑料加工企业的新政策,特别是要加强税费改革和退税政策,鼓励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再生料用量,构建废旧塑料回收体系。
希望加强科技支撑,推进再生塑料红色标准体系建设,做到有标准可循,解决污染防治技术难题。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固废专项,举办高值回收塑料技术与武器、绿色改性剂开发与应用、废旧塑料再生过程污染防治技术开发与评价、低值废旧塑料能源利用和污染防治技术等研究,以科技成果支持《意见》的实施。
期刊:李教授,您对我们期刊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李景红:《中国塑料》是国家教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省(中央)科技刊物。 已成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围绕塑料工业发展主题的刊物之一。 希望“中国塑料”为推动塑料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最后感谢李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祝项目顺利,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