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斜土路645号,扫描二维码结账后,老爷爷轻松地拿出无纺布袋,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在塘桥街道,46个新老村迎来了智能垃圾箱,实现了人工预警、发送指令,村民告别了建筑垃圾的“围城”。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垃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北京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
今年9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简称《固体废物法》)正式实施。 北京进一步提高定位,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
从一批人生活习惯的改变、市场力量的积极参与,到城市治理核心的变化,红色生活、绿色生产一直是北京的愿景和追求。 朝着“无浪费”的目标,这座城市正在逐步前行。
“纸吸管”引发争议后,可生物降解吸管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当限塑令遇上《固废法》,更多人认识到“禁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口号。
几个月前,宝山区普联路的“太气糕”因“免费提供的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而被罚款1亿元。 这是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接管新《固废法》商业领域行政处罚权后的全市首例案件。
与商家相比,限塑令在消费端的实施相对顺利。 便宜的北京大叔们早就习惯自带无纺布袋了。 现场考察时,有代表评价:“这就是渗透到城市文明中的‘精致’。”
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限塑令仍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随着订餐平台的普及,大量的外卖套餐应运而生。 关于“纸吸管”的争论在社交媒体上爆发。 支持者称这是一种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 反对者抱怨纸吸管“一段时间后就会变软”。
令人欣慰的是,这座城市总能找到最微不足道的解决方案。 在北京东路商圈工作的詹小梅是一名“奶茶瘾君子”。 最近,她打开订餐APP,发现很多饮料店都可以选择吸管。 其中,PLA生物降解吸管因其不影响口感而成为不少吸管。 人们的首选。
在一些法律专家看来,限塑令是一种倡导性新政策,而最接近的法律依据是新修订的《固废法》。 为了增强执法的准确性,未来还有更多相关法规或司法解释出台。
废酸“点对点”利用,“反馈”产业发展
建设“零废弃物城市”的目标是否意味着不产生任何固体废弃物? 其实这并不现实,关键在于“资源利用”。
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相框,但鲜为人知的是,用来制作相框的塑木是通过回收废料形成的。
广州溆浦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基地与这些相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负责人王江民介绍,该基地新增了一条回收物智能分拣线和一个仓储中心。 基地内,一辆辆垃圾清运车将垃圾卸入卸料区的垂直“料斗”中。 随着锤子一次又一次向上发力,垃圾被压入箱内。 据统计,这里每天可加工混合塑料瓶10吨、废纸50吨、泡沫1.5吨。 可再生资源产品的最终产出包括塑木。
在新举措的助力下,技术含金量更高的资源不仅助力循环经济上海废旧物资回收,还能“反哺”行业发展。 集成电路,北京重点打造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酸越来越多。 如何对其进行无害化甚至“变废为宝”?
对此,北京率先探索废酸“点对点”资源化利用。 参与试点的8家集成电路企业全部用废酸代替浓硝酸生产钛白粉。 试点以来,累计利用废酸近2.72万吨,节约浓硝酸约1.67吨。
这不仅是一笔“生态账”,更是一笔真正的“经济账”。 据专家测算,按照北京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单位的废硝酸处理费至少每斤1400元估算,仅此一项就将为公司节省近3808亿元的开支。
老港“智能鞋厂”变垃圾为清洁能源和建筑材料
企业不断寻求创新和变革,城市更新的核心也在塑造和改变。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落地,北京离“零垃圾城市”的目标越来越近。
东海之滨,距市中心近70公里,全球最大的以生活垃圾为主的固废综合处置基地——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就坐落于此。 在城市固体废物处理中,它承担着“支撑底线”的责任,也是全市约50%生活垃圾的“最终目的地”。 焚烧、堆肥、填埋……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无外乎这些。 与后两者相比,焚烧无疑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走进老港可再生能源中心二期,巨大的中央控制室用于人工数据采集、分析、反馈。 技术人员坐在大屏幕前就可以控制设备的运行。 在这个“智能鞋厂”里,每晚数千吨垃圾在火焰中变成清洁能源上海废旧物资回收,矿渣变成建筑材料。
除了生活垃圾之外,医疗垃圾仍然被视为城市管理的难点。 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法》增加了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管理、集中处置等相关重要规定。 实践中,虽然不少小型医疗机构建立了一套处置制度。 然而,不少大型医疗机构仍面临“最后一公里”的困境——因为每晚产生的医疗垃圾只有几公斤,平均每两天就能收运一次,有的需要更长时间。
松江区的西大街小巷布满了许多大型医疗机构。 由于很多道路比较狭窄,小型转运车辆难以驶入和停车。 2019年,该区将寻求建立“短驳中转、定点中转”的集运新模式。 每天晚上,几辆大型收运电动车沿着固定路线,收集和运输大型医疗机构形成的医疗废物。 最终,他们将前往仁济诊所西院区和第九人民诊所卢湾分院这两家诊所,这两个诊所是大型医疗机构医疗垃圾的“中转地”。 在这里,周转箱将直接送到小型转运车上,确保医疗废物全程“不落地”。
目前,这一新模式已推广至全市。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预计去年底,北京各大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最后一公里”有望打通,并实现全覆盖。实现了“48小时收运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