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分析“无废城市”与再生资源产业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在产业属性、回收体系、回收环节税收、政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业务运营和行业技术。 。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与我国建设“无废城市”相适应的再生资源红色回收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管理路径、验收评价指标和具体措施等建议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提出。
关键词:“无废城市”; 可再生资源; 红色回收系统
2018年,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经历了宏观新政策和外部市场的双重洗礼。 在艰难前行的同时,行业定位和发展路径逐渐清晰。 随着新固废进口政策调整成效更加凸显,环保督察持续举行,我国向世界宣示了对抗污染的决心。 同时,还启动了我国再生资源红色回收体系建设和新资源回收利用的战略布局和利用。 实施新时代。 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突出加强屋顶设计,将固废管理纳入城市综合管理,提出为再生资源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水平要求高。 随着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确定,相应的再生资源红色体系的全面建立迫在眉睫。
“无废城市”与再生资源产业的关系
可再生资源是指社会生产和日常消费过程中形成的、早已丧失全部或部分原有使用价值的各类废物。 只有通过回收和加工才能恢复其使用价值[1]。 再生资源产业是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分选、运输、加工、循环利用、资源利用和再制造的产业。
“无废城市”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驱动下。 通过推行红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填埋。 量,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负面影响的城市发展模式。 从本质上讲,“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其内涵并不意味着固体废物永远不会形成,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可以充分资源化,而是致力于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形成量最小化、资源化充分利用的目标安全处置需要常年探索和实践[2]。
再生资源产业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机遇,为固废处理提供重要路径,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有效推动; 建设“无废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固体废物本身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防治问题,而且可以与城市建设和废物管理有机结合废旧物资回收增值税,从深入改革生产方式的角度,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产生与红色发展相适应的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发展形式,促进城市垃圾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助力再生资源产业实现转型升级[3 ]。
我国再生资源行业现状及国外主要类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情况。
截至2017年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2.82亿吨。 环比下降11%,回收价值7600万元。 其中,废电器板、废玻璃、废纺织品回收量大幅增长,分别下降46.7%、24.4%、29.6%; 废塑料和报废机动车回收量下降,环比分别下降9.9%和7.7%[4](见表1)。
表1 2016-2017年我国主要再生资源类别回收利用情况[5]
2018年主要类型再生资源市场情况
2018年,国内外经济低迷,再生资源回收价格波动上行。 加之供给侧结构性变革深入推进,综合清理“地条钢”、去产能等新政策激励结合,再生资源价格大幅下跌。 再生资源回收及借贷企业市场交易频频活跃,回收行业正逐步走出惨淡的经济形势。 此外,受环保督察常态化、固废进口新政、国内需求旺盛、国际欧洲市场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主要种类再生资源价格出现振荡不稳定。
具体来看,随着中频炉的全面退出以及废钢消费的改善,废钢价格重心持续上移,但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波动。 固废进口新政进一步收紧,有色金属企业原材料采购重心转向国外市场。 有色金属废渣替代原生矿生产,从而推动国外有色金属废料需求增加,国外废铜、废钢市场价格呈现震荡上行趋势。 不确定性增加。 新的进口政策导致印染企业对国外再生废纸的需求大幅下降,导致国外废纸市场价格整体上行波动,国外废塑料市场同样如此(见图1至4) )。
国外主要再生资源进口情况
我国已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目前国外固废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仍落后于固废处理产业的发展需求。 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大幅减少固体废物进口品种和数量,可以有效拉动国外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淘汰落后和短缺产能,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一大批“松散、污染”企业被淘汰取缔。 从长远来看,这是正规产业的一个重大起点,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环保标准和产品质量[5]。
严禁洋垃圾入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2018年3月,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固体废物实际进口量较前三年分别增长9.2%、46.5%。 2018年,全省固体废物进口总量2263万吨,比改革方案实施前(2016年)下降51.4%。
回收企业规模及从业人员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商会2018年检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省注册登记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1万家,环比减少8%左右; 再生资源进口加工企业数量比2015年减少200多家。全省各类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和分拣中心近20万个,同比减少15%左右; 回收行业从业人员1200人,环比减少约20万人。 一方面,回收企业和从业人员减少是国家新兴产业和进口政策调整的结果,不规范企业和回收人员数量减少; 另一方面,正规公司标准化管理和技术武器升级所需的人力减少。 这也是该行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的体现。
再生资源园区及规模化管理
十年来,政府组织实施了循环经济试点、回收体系试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一批重大示范工程,推动了产业链管理、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发展。产业链对接、公共平台支撑、环境保护。 工业园区模式发展的特点是集中加工、规模化资源、高价值利用。 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商会监理测算,目前各市县规划建设的大大小小的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环保产业园区至少有500个。 除上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198个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外,全省还有各类规模的相关再生资源产业园区700多个[6]。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属性定位不清、忽视城市服务功能。
当前,我国再生资源产业面临突出矛盾。 新形势下,行业定位不明确、属性错位是阻碍行业和企业经营新政策制定的根本问题。 这表现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再生资源的商品属性和再生资源产业的商业功能对其基本的城市服务功能尚不明确。 “小、散、污”企业集中整顿行动过分强调再生资源的商品属性,削弱了行业的城市服务功能和环保价值。 多年来,再生资源产业管理一直没有纳入本市综合服务管理范围。 存在经营人员、经营地点等不确定因素。 大量回收人员处于社会边缘,回收企业处于自毁状态。 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整个行业对城市垃圾减量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凸显出来。 尽管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但管理是实践问题。 城市再生资源经营网点、分拣场多次成为城市管理任务。 清理整改对象。
原有回收体系已被打破,急需建立红色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由于行业管理边缘化,无组织、无管理、不环保的无序回收占有很大比例。 比如,传统的“回收站-集散市场-分拣中心”的回收体系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2015年,企业财政部等五部门颁布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常年规划(2015-2020年)》实施效果尚不显着; 回收体系关键节点存在缺口和痛点; 受城市发展、环境治理、环保监管、政府管理缺失等激励因素影响,自发产生的集散市场和分拣中心未纳入城市农田利用规划,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未纳入城市农地利用规划。缺席的。 2017年,随着固废进口政策收紧和清运整顿措施的大力推动,搭载“互联网+”快车的各种新型回收模式开启了新时代。 一些城市和企业已经开始启动回收利用,发挥“绿化”优势,红色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亟待建立。
缺乏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化发展急需“定标准”
再生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分散。 这些繁琐和分散,导致行业内大部分品种缺乏产品技术标准、质量分级标准和计量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已发布再生资源国家标准37项、行业标准60多项。 其中,行业标准包括供销、国内贸易、纺织、有色金属、轻工、化工、出入境检验检疫等。 等行业(不含环保行业)地方标准20余项[7]。 一些低值再生资源回收无标准可循的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各地政府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生活垃圾缺乏全省统一的分类标准和目录,导致公众不清楚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其他只能填埋的垃圾并进行焚烧,而什么是危险废物需要专业的安置和储存。 同时,行业的不标准化不仅造成处理和电子交易的困难,也给政府出台新的支持政策(特别是新的税收政策)带来混乱。
回收过程税负仍较重,增值税销项税额认定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国家对再生资源行业的税收优惠趋于规范加工和借贷环节,回收环节的税收和增值税收入问题长期困扰着行业发展。 2018年,我们重点核查部分地区税收收入异常下降的情况。 税务核查力度空前,导致部分省市暂停投票。 目前,部分地区企业的主要问题是实际业务量远小于实际征税金额; 后端回收过程无产出成本、无法抵扣所得税的问题常年存在; 长期的税收优惠无法落实。
政府管理职能交叉,与产业发展的匹配有待加强。
现行法规和新政策对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模糊、描述生硬,没有明确的授权和责任规定。 2007年5月1日实施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涉及回收利用多个环节,公安、税务、环保等多重利益博弈并未产生有效合力。 笔者希望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废旧物资回收增值税,建立多部门分工明确的协调机制,将具体工作下放地方政府部门,为行业管理提供有效路径。可再生资源。
公司自身管理水平不高,行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再生资源行业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近年来,虽然一些小型骨干企业的武器技术水平逐年提高,但再生资源行业仍存在不少技术难点。 特别是回收过程中的分选粗放,缺乏精细分选技术,处理过程机械化、手工化程度低。 特别是缺乏加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技术和武器[8]。
建立“零废城市”再生资源红色回收利用体系的指导思想建议
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形象和回收疗效是“零废弃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名片,也是居民体验“零废弃城市”建设成果最直接的方式。 部分。 在建设“无废城市”过程中,总体思路是进一步明确再生资源产业在服务城市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方面的功能定位,并将其纳入城市综合治理支撑体系。 按照“疏堵结合”的思路,扭转“管拆不建”的局面,行业形象必须与现代城市管理协调配合,从自发、随意、无序转向受控、美丽、有序。 具体工作思路: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是建立城市红色回收体系的基石,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再生资源体系、规划和标准是构建城市红色回收体系的关键。 聚焦重点,进一步完善商务、城管、环保等部门的新政和管理协调; 解决税收、环保(生活源危险废物)、设施共建等方面的困难是重要突破口,要找准问题、解决困难。
初试评价指标
“零废城市”再生资源红色回收体系建设应在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范围内进行。 笔者认为,再生资源红色回收体系的一级指标应达到:标准化再生资源回收场地全覆盖、分拣中心满足功能要求且布局合理、资源利用企业入园发展、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85%以上,低值再生资源得到有效回收,回收人员100%纳入标准化管理,100%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化回收点或实现移动回收功能覆盖,再生资源100%标准化交易、集中处理,总体减少二次污染,镍镉蓄电池等危险废物标准化回收(国内危险废物除外,可回收)豁免)。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再生资源回收量下降率、主要废品回收量下降率、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餐厨垃圾回收量下降率、农业废弃物收集覆盖率物资回收处置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地膜回收率等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
在上述指标下,设置下一级指标,具体内容包括:回收站、中转站、分拣中心、加工利用园区达标设施设备(包括数量、负荷、能源效率等); 发展规划; 规范从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 商业模式符合法律法规; 废旧电子家电、报废汽车、废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回收处置按照相应管理规定执行; 废旧小灯具、园林垃圾、废玻璃、废玻璃等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应出台相应的新政策; 危险废物等特殊领域合法合规; 再生金属、再生塑料、再生橡胶、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利用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主管部门技术规范要求,试点城市要培育一批固体废物回收处置骨干企业。
管理路径
一是建立新的政策保障,包括:做好用地保障,研究探索将再生资源体系用地划入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提高企业用地成本;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探索可追溯、可检测、可验证的再生资源。 以资源信息管理平台数据作为确定回收企业产出成本的依据; 解决了汽车进城难的问题。 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公室; 各街道负责回收站选址、建设和监督管理; 鼓励企业组织连锁经营。 三是加强财政支持,政府准备专项资金,补贴低值再生资源收运;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 四是提升管理能力,依托分拣中心搭建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平台,加强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协调。 五是严格保护环境,抓住再生资源回收、运输、分拣等关键环节,防止“二次污染”。 六是鼓励公众参与,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直观方便群众的宣传,同时结合小型公益活动,逐步培养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措施
“绿化”回收系统的各个方面。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由回收、分类、利用三个环节组成。 相应的设施有回收站、中转站、分拣中心、资源回收基地/园区等。 整个回收体系要“绿色化”,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回收过程中,配送点的便利性和规范化管理必须紧密结合起来。 为实现管理规范、环保,一方面可以采取定点定点运营模式,在原有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留下的点位进行回收业务和管理。 传统回收箱可结合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回收。 箱体、智能回收箱/柜具有手动称重功能和先进的嵌入式信息处理模块,利用二维码、IC卡识别、GPRS远程通讯等技术,实现再生资源的智能称重和回收;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APP预约、电话预约、微信公众号预约回收等新的配送方式,解决特大城市土地不足造成的建站难问题,并采用定时汽车回收方式进行回收,如流动车+临时固定点回收方式是在规定的交易点指定停车点、交易时间、交易方式和计量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等。
其次,在回收过程中,在用地紧张的大城市,大多数街道没有规划建设再生资源中转站,仅利用客运车辆实现再生资源中转功能。 有些街道既没有规划建设换乘站,也没有规划客运车辆。 建议换乘站按照相应标准建设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第三,在分拣过程中,选址和设计应考虑空间平衡,尽量减少货运中再生资源的消耗,减轻交通压力; 根据本地区再生资源回收量,结合现状建立相应的分拣中心; 建立功能齐全的分拣处理中心,包括低值回收物的分拣处理; 分拣中心的设计、规划、建设应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细则》的要求,并同步建设各类环保设施; 拆解形成的危险废物应当单独收集,贮存设施应当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2001)的要求,并由有资质的企业处置; 中心建设管理规范标准(征求意见稿)[9]。
最后,在加工和借用过程中,各类再生资源要进行集中加工和处置。 在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加工过程应规范化、环保化,尽量减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积极组织建设与再生资源园区或基地产业链布局相匹配的宣传教育、污水处理、园区环境检测、应急处置、生态保护等项目,实现整体功能的“绿色化”提升基础产业链。
鼓励新的可再生资源交易模式。 随着国家对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视和“零废城市”建设的实施,“互联网+再生资源”即将进入2.0时代,新型再生资源交易模式也在快速推进。 一方面,要建设大数据信息采集平台,打造“互联网+物联网+网上交易+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为主导,支持网上建行结算、仓储、物流系统为客户提供网上交易和金融服务,最终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园的升级。 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招投标形式外,还需要搭建一个更加高效、阳光、专业的涵盖再生资源生产过程中的废资产和废物处理平台,拓展再生资源交易渠道,为再生资源提供更多的资源。选择,并提供优质可再生资源的再赋权。
低价值的可再生资源纳入正式管理。 低价值的再生资源回报率低,回收成本高,导致收藏者和回收者收集和出售的积极性不高。 仅靠市场很难发挥调节作用。 因此,有必要研究运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来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 to the in , , and other , if the low-value is to be , the bring it into . On the one hand, to the local , three types of waste glass, waste small lamps, and waste from can be first. to the and needs, are made and is o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can to in the of low-value , and and means in a more fair and way.
结论
a "waste-free city" is an for my to the of . In the of a "zero-waste city", the of can be . , as an with the and most and sense of , must have a brand-new image, solid work, Real have won the of the , and the work can not be a mere .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and faced by the of the be and the of and the truly .
参考
[1] of , and , of . " " [Z]. 2006年。
[2] of the State . "Pilot Work Plan for the of "Waste-Free " [Z]. 2018.
[3] Cheng . The of "waste-free city" is the stage of the of [J]. , 2019(5):40-43.
[4] of . "China 2018" [EB/OL].
[5] Zhang , Pan . When the sword of stabs at ' heel——On the and of the under the solid waste [J]. , 2017(12): 23- 30.
[6] Zhou . , and of my 's parks [J]. and , 2016(5):18-21.
[7] Niu Feng, Du Bo, Du Tao. On the in the of with the help of [J]. and , 2019(3):14-16.
[8] Zhou , Pan . of the of the in 2018 and the in 2019 [J]. and , 2019 (2):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