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传媒记者 耿国标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红色转型的关键时期。 也是推进污染减排协同、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红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那么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材料回收领域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近日,绿华财经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国物资回收利用协会会长徐俊祥。
记者:徐总您好,请问在国家双碳目标下,物资回收产业将发挥什么作用?
徐俊祥:可再生资源是指经过一次开发、报废后可以回收、加工、再利用的物质资源。 物资回收产业是典型的红色产业。 大力发展物资回收产业,不仅可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促进环境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友好的问题,也可以为碳达峰、实现碳中和提供重要支撑。
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间,我国主要再生资源回收量从1.64亿吨下降到3.72亿吨。 材料回收行业对于减少碳消耗的希望非常明显。 以废铝为例,钢铁制造流程有长流程和短流程两个流程。 长流程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短流程以废铝为主要原料。 在漫长的过程中,高层建筑和生铁的碳排放量最高。 产生的氧气比例达到三分之二。 流程短,废铝替代铁矿石,本身就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流程也更短。 为践行红色发展使命电子产品回收行业,中国再生资源协会将发挥作用,着力打造绿色供应链,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红色发展。
当前,再生资源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壮大过程中。 物资回收行业积极践行碳消耗减量和碳中和,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科学含量电子产品回收行业,提高回收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社会生产提供更多资源。 回收原材料。 同时,减少自身的碳排放。 当然,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强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公共基础服务功能,将回收体系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逐步提高行业准入。只有通过对回收企业的行业技术规划,加强统计和信息化建设,才能为行业发展创造日益良好的环境,为我国红色、低碳循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目前物资回收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徐俊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相关新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物资再生利用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超过9万家,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从业人员约1300万人。 近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要类型再生资源总量逐年增加。 全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回收网络,逐步建立了回收、分类、配送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2022年,我国废铝铁、废塑料、废纸、废纺织品等十类再生资源总回收量约为3.71亿吨,是10年回收量的两倍以上此前,也就是2012年,回收总量超过1.31万亿元,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对于推动红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实现峰值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物资回收产业早已成为吸引城乡就业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稀缺问题,我国对再生资源的需求将持续下降,这也将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利润空间。 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未来国家对物资回收行业的新政策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回收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率将不断提高,产业将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回收”模式也将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于材料回收领域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方面,要通过标准制定,狠抓行业自律,畅通新政策传导和信息反馈渠道,营造良性发展、规范运营的制度环境,服务企业拓展业务、增强服务能力。企业沟通协作,打造标准化红色产业链、供应链。 另一方面,严厉打击非法拆解,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健全行业新政策体系,利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技术构建供应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建立追溯体系,用可追溯的信用机制破解行业发展。 和监管问题。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谋划发展” ”。 物资回收行业如何推动生产方式红色转型? 还有哪些其他计划?
徐俊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红色转变,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推动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综合节约、循环利用,协调深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建设。 环保水平高。 加快发展方式红色转型,必须从中国现代化的全局高度看待绿色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关于推动生产方式红色变革的计划,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我国已正式迎来大规模动力电池报废浪潮,报废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潜力巨大。 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协会高度重视动力电池退役领域。 随着行业的发展,行业标准不断建立,产业链整合不断完善,回收体系也将日益完善。 未来,整车生产、电池生产等企业将构建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将与整车制造商紧密合作,推动电池回收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更深层次的战略联盟和合作。 为不断提高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渠道成本,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将持续整合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快速扩大电池回收规模,绑定更多主流电动汽车企业保持稳定供应。 下一步,协会将更加注重推动行业标准的进一步建立,进一步强化新政的支持力度。 随着动力电池追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未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监管将日益加强。 同时,随着国家加大对已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相关新政策的整合力度,完善对电池回收行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将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或设立产业基金,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和武器研发。 工业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再制造从学术研究开始到产业化试点,初步建立了从再制造零部件的回收、拆解、分类分级,到再制造、检测、包装、贴标、销售的逆向货运链。 及售后服务产业链体系。 产业规模从2012年的不足200亿元发展到现在的近2000亿元。 在机电产品主要领域,无论是民用产品还是军工产品,如工程机械、机床、汽车零部件、内燃机、盾构机、文化办公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典型的再制造试点示范产品和企业。 2006年11月,中国物资回收协会再制造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更名为再制造分会)。 分院成立后,参与起草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关于举办我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组织或参与制定了23项国家标准与再制造相关的行业和团体标准。 、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再制造试点企业、申请国家再制造产品认证、申报“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节能减碳及污染修复项目”、“智能制造与增材制造”、“固体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国家项目,参加国家部委组织的行业检查,参与国家再制造相关政策文件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和修订,组织专家帮助企业提供再制造项目系统解决方案,开展开展行业培训,组织行业峰会,组织考察交流研讨,下一步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缺乏、规模效应尚未显现的问题;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 人才问题突出; 政策法规不具备可操作性; 生产责任延伸制度没有落实,进而出现了原整机制造企业缺乏重视和参与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十多年,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加工产业已形成以上市公司、集团公司、特色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回收处理技术、企业管理、行业自律等方面焕然一新,整体实现了跨越。 发展以来,行业形象显着提升。 年废旧家电回收处理量超过8000万台(套),废旧家电回收率超过40%。 10多年来,不仅保证了近千万吨铜、铁、铝、塑料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还有效降低了废旧家电和废旧家电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实现资源与环境效益双丰收。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长期负债、拖欠问题等; 大部分行业企业盈利模式相似,同质化竞争严重; 废旧家电拆解产品深度资源化利用能力不足; 行业企业相对固定,缺乏市场活力; 报废家电拆解加工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自动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行业数字化程度不高; 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再制造/再利用缺乏规范引导和发展; 信息安全是行业亟待解决的痛点。 在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黄金时期,协会也将进一步强化机制建设。 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新政策的大力支持。 行业的改革升级首先需要技术和标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新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下,协会将进一步引导行业一一解决问题。 当然,上述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加大力度。
记者:您认为推动物资再生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徐俊祥: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突出。 在“双碳”目标要求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日益紧迫。 但物资回收行业要想实现高质量改革发展,仍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覆盖不够。 根据《再生资源回收站建设与管理规范》,要求城镇每2000户设立1个回收站,城镇每2500户设立1个回收站。 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但覆盖率低、缺乏配套分选加工设备、运输仓储不便等问题突出。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回收网点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居民再生资源交易和处置渠道不畅通,导致资源回收效率低下。
二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过低。 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企业80%以上是中小企业。 受技术、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普遍注重生产,忽视研发。 粗放拆解、乱处置、“二次污染”等现象普遍且同质化。 国际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低、标准化水平低,严重阻碍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所得税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 自2021年财税公告第40号实施以来,各地区新政策执行情况不一致。 不少地区存在“税收洼地”,地区间税收政策严重失衡; 企业后端拿不到产出收据、退税难度大幅增加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解决方案,给正规企业的发展带来压力。
四是标准缺失制约了行业标准的有序制定。 目前,我国物资回收领域标准体系建设还存在标准覆盖面不广泛、管理程序不够严格、制定修订不及时等诸多问题。技术水平过高、内容重叠或冲突等,特别是类别比较大的再生资源。 数量众多,细分领域标准严重不足,尚未建立全面的标准体系。
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针对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希望今后各位行业同仁能够与商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共同促进物资回收行业健康长期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