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北京金属物资回收,需要城乡居民的积极参与和主动行动。 这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双碳”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作为消费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传统城市生活垃圾倾倒、运输、填埋等处理任务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 尤其是在垃圾分类规则不完善、垃圾分类活动缺乏监管的地区,焚烧、填埋产生大量碳排放。 以北京为例,“十三五”期间北京金属物资回收,北京每吨生活垃圾焚烧排放950公斤CO_2当量,堆肥排放190公斤CO_2当量。 推行垃圾分类后,北京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37.5%。 这充分证明,除了能源替代、技术改进等传统减排路径外,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为碳减排工作提供了潜力巨大的新途径、新增量。
垃圾分类对碳减排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垃圾分类活动具有直接的减排效果。 可回收垃圾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新资源生产中的碳排放。 据国际固体废物协会统计,每回收一吨纸张、金属、玻璃、塑料等常见可回收垃圾,可减少一吨以上碳排放。 在此基础上,分类工作还可以减少传统垃圾管理工作中填埋的垃圾量,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可能的排放。 从减少废物的角度来看,也直接减少了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 。
另一方面,垃圾分类可以产生间接的减排效果。 分类后的垃圾可以做到干湿分离,可以更高效地完成焚烧、堆肥等资源化利用过程,可用于发电、化肥生产和新能源。 这种资源利用活动具有替代效应,即替代传统火力发电的碳排放。 沼气和化肥生产中收集的碳排放导致碳排放量相对减少。
我国目前还处于生活垃圾分类逐步推行、居民分类知识和习惯正在养成的阶段。 在了解垃圾分类的碳减排效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垃圾分类本身的管理难度。 其中,社区和志愿者在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从很多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 利用大众媒体,在社区宣传栏、垃圾倾倒点设置宣传垃圾分类的广告、展板,让居民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更容易了解垃圾分类规则和分类活动的好处。 在能够区分垃圾如何分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居民参与意愿和便利性,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落实。
二是通过社区监督管理,培养公民垃圾分类习惯。 要借助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的力量,对居民随意倾倒行为进行监督,并与宣传工作形成合力,从行为角度鼓励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主动分类的习惯。
三是采取激励措施,激发企业加大垃圾分类力度。 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向居民收集垃圾,通过更细化、便捷的垃圾回收渠道,以碳点或现金的形式集中收集。 用经济手段激励和鼓励更多居民真正参与垃圾分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李晓勇、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