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樱花盛开,停一停
“社区精英”涌现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邵医生家住徐汇区中山园,是一名针灸师。 住在她街对面的小林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在在一家制药公司工作。
徐汇区是上海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多家三级医院,居住着众多医务人员,社区互助、专业性强。
徐汇区是上海疫情的“重灾区”,中山花园也未能幸免。 封锁开始后,社区邻居迅速组建了志愿者队伍。 目前约有25人,分为团购群、资讯群、核酸群、医疗群、骑士群。
有一天,小林告诉邵医生,社区志愿者防疫物资紧缺,可能无法支持后续的核酸检测。 在大规模团购开始之前,他们首先意识到志愿者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与大多数社区不同,他们的第一步不是购买食物,而是购买防护用品。 邵医生与其他业主商量,4月7日,社区筹集了2万多元,订购了200套隔离衣、100套防护服和200个N95口罩。
对于生活用品,“团长”邵博士制定了详细的团购规定:遵循非必要不团购、安全第一的原则; 选择有外包装的食品,以利灭菌; 不要成批购买半成品、鲜奶、冷冻海鲜。 ,因为生冷食物容易吸引病菌; 主要使用官方渠道,可以确认发货时间。
同时,还建立了信息网络。 肖林等人在微信群中设计了一个“一键招募志愿者”小程序,实时记录业主的需求,比如哪些家庭需要药品、缺少哪些物资等。
在做核酸检测时,由于有些志愿者不是医疗专业人员,社区医生会及时参与并做出调整,包括佩戴防护用品和各种防疫规定。
中山法院住户接受核酸检测
小区内核酸检测在中央花园进行,实行跳号原则,确保进出各栋大楼时,绝不会互相接触,避免可能的交叉感染。
做抗原检测时,要求所有家庭在门口挂一个塑料袋,并在塑料袋上写下家庭人数。 整个过程不会有任何直接接触。
垃圾的处理,负楼和正楼,分为两组人来收垃圾。
社会上还有一个骑士团,负责拿东西。 它由一群在社区租房的外卖小伙组成,配备了特殊的防护装备。
在肖林看来,基层防疫特别需要专业知识培训和相互经验,但“不可能每个人都读过医科大学”,这需要“你身边”更多专业人士的参与。 在解除封锁之前,她希望整个社区能够保持平稳过渡。
也住在徐汇区的一个老社区。 她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担任戏剧制片人。 她每天管理的船员有20到30人,有时甚至有50到60人。 目前,她是光明牛奶饺子、面包培根饺子、青梅菜饺子、情侣牛肉片、白味鸡肉饺子的领头羊。
有朋友开玩笑说:“电视剧制作人当组长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她在工作中培养的协调和沟通技巧反馈到了她作为团队领导者的职业生涯中。
卡尔文的猫进行“光合作用”
她采取的关键步骤是供应商资格审核。
团购诈骗屡见不鲜,她所在社区近一半的居民都是老年人。 建立对团购的信任对大家来说非常重要。
在“Get高级研究院”的校友群里看到了一位农产品供应商,对背景的了解让她利用自己的关系同时找到了一位工作人员,询问他平时做什么以及沟通表现是否良好。是不正常的。 ,甚至确认了校友名单中是否真的存在这个人。 当得知这个人每次上课都来、很热情、值得信任后,她采取了下一步行动。
“为了安全起见,因为平时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合作伙伴,背景意识和能力是最基本的。” 她会不断查看朋友圈,与他人交流信息和经验。 “通常情况下,如果你那里有资源,就拉我进来,我会和你分享资源。”
志愿者正在对物资进行消毒
博主按摩熊曾感叹:“上海封城期间为社区成功团购过3次,或者购买了50多件物资的年轻人,应该把这段经历写在简历上。这首先证明了这个人的工作没有我的能力有问题,而且我也很善良、友善、务实、勤奋、有耐心……”
附图是一段聊天截图,其中一位草莓教主差点崩溃:
“我再也不会在半夜浪费时间和任何人讨论草莓应该有多少厘米了。”
25岁的蔡财神也有同样的感觉。 他最近“像客户服务代理一样活跃”。 居民的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 有些人是第一次经营团购。 菜菜需要不断地介绍这里是做什么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如何取货排队,如何点对点收款。
菜菜队长去提货
他计算了担任组长这一任务所花费的时间。
4月8日晚10点,社区居民担心运力紧张,强烈呼吁再包一份蔬菜饺子。 于是菜菜开始数人数。 凌晨1点,参团人数已接近出发线。 他守表到4点,睡了两个小时,6点又起床去抓叮咚买菜。 一无所获后,他查看了群里的新闻,统计了4次之后点击新增人数,然后贴在电脑前,等待起床的居民加入队列,直到订单被切断上午10点,联系供应商。
然而,接到命令对于队长来说并不是旅程的终点。 由于居民无法下楼,物资必须通过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到各户家门口,导致社区交通能力严重不足。 原本轻松简单的一百米,却在封城期间困住了一群领队。
菜菜是一名设计师,对于用视觉捕捉信息非常敏感。 他为志愿者制定了一份高效的分发清单:
菜菜制作的高效分发清单
按照建筑物和楼层排序,可以让两名志愿者快速分工,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分配。
简化信息,只留下房间号和份数,字距和行距要“看着舒服”,这样人们在做体力劳动时,就能通过简单的动作获得有效的信息。
现在他每周带4到5个旅行团,并制定了一套流畅的SOP(标准操作程序)。
看到城市里的弱势群体——
老年人和残疾人
如今的上海,每个社区、每个街区都建立了微信群。 在微信群里,老年人是最沉默、最容易被忽视的。
45岁的曲波13年前在徐家汇中心买了一套房子。 这是一栋以中产阶级居民为主的建筑,楼内有200户人家。 楼内居民开始团购后,曲波意识到老人操作困难,向居委会工作人员询问。
一开始上海专业物资回收,居委会提供的名单上只有7户老人。 曲波号召老邻居互相提供“线索”,随后他逐渐发现了20多户空巢户,其中一半是独居者。
天色渐暗,看着楼顶的叔叔/摄影:猫哥
一些老年人用微信聊天、发表情包,但团购至少需要“扫码”、“领取游戏”和“支付”三个步骤。 群体中还有大量信息需要处理,老年人独立完成的可能性不大。 随着封城时间的延长,日常生活所需的药品、米、油、菜、肉等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曲波想了好几个办法。 例如,我问群里的每个人是否需要帮助,但很少有人回应。 她意识到最大的问题是:老人不会因为你想帮助他而要求你帮助他。
曲波与上海老人打交道的经验是,他们非常自尊、独立。 他们只想能够站起来站起来,不打扰别人。
“不过要等到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再帮忙,当所有的食物和弹药都耗尽时,老人的身心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巨鹿路,一位阿姨正在自家屋顶看风景
想了想,她在群里发布了“关爱老人计划”,旨在一对一帮助老人。
几个小时之内,大楼内20多名年轻人按照楼层就近原则,主动为所有老人“匹配”。 曲波把居委会成员和年轻人拉进了一个小组,初步了解了助老的背景和现状,然后互相介绍认识。
“这个时候,老人遇到的困难就暴露出来了,比如他不太擅长制造抗原,身体不舒服,药快用完了,他其实有话要表达上海专业物资回收,但他不知道该跟谁说话,他感到不安。
“如果有一个人能和他联系,让他知道有事的时候有一个可以去找的人,可以安慰他90%以上的情绪。”
还有一些老年人特别抗拒与陌生人接触。 曲波首先与一位熟悉老人的老人进行交流,然后由熟人带领年轻人寻找目标老人。
Qubo的工作原理是:
1、老年人不知道如何团购。 年轻人集体购买时,只需多选一件,志愿者就会送给老人;
2、为了老人的安全,优先在楼内进行物物交换,帮助老人解决燃眉之急。
在这种情况下,大楼里的一大群人中经常有人喊叫,说我所接待的老人家里丢了东西,大家应该一起来帮忙。 每户人家都会先在家里找一些生活用品,放在老人家门口,并叮嘱门内的老人等他们离开后才出来接。
“年轻人一对一帮助老人”的互助方式迅速蔓延到上海多个社区。 与此同时,残疾人的求助也得到了邻居的响应。
孙旭东和妻子魏新淑都在律师事务所工作。 疫情期间,他们一直在撰写公益法律文章。 4月7日,他在静安区江宁街道互助群中看到9名盲人的求助信息。 那时,他们的食物储备只够维持一天。
孙旭东发现盲人家距离自己家只有30米。 他立即将这个求助请求转发给周边的买菜团体和业主团体,很多人都出来响应。
微信群捐款接龙
同事林鑫发起了“捐款接龙”活动。 不到一个小时,每个人就一棵白菜、一个萝卜、两根黄瓜、一盒牛奶,凑了一堆食物。
物资收齐后,孙旭东很高兴,想立刻冲出去拿物资。 妻子魏新淑拦住了他,两人还发生了“争吵”。 魏心树担心,物资的层层转移,也可能让盲人朋友面临危险。 为了确保程序得到遵守,她写了一份物资消毒的“应急指南”。 计划”:
1、领取食物时,捐赠者必须将其留在家门口,志愿者统一领取,对领取的每件物品进行消毒;
2、收集的食物放入车内后,需要集中消毒,放置20分钟后再开车。 与曹家渡街道志愿者见面后,须保持两米以上距离;
3、捐赠物资卸完后,需要再次消毒并静置20分钟后才交给盲人朋友;
4、回家后需要尽快对全身特别是鞋底进行消毒。
封城前,孙旭东夫妇偶尔会去盲人按摩院,却不知道9个盲人的家就在咫尺之遥;
学医的小林在建立社区微信网之前并不知道社区里有这么多外卖小哥;
曲波在小区生活了13年,几乎不认识任何邻居;
在这里住了6年,但只认识街对面的建筑队长和车棚师傅,因为他要收清洁费、送快递;
至于菜菜,他预计“在我搬出去之前,我不会和邻居有任何接触。没有邻居会知道我来过这里,也没有人会知道我走了。”
但现在他们在附近找到了“熟人”,尽管他们从未见过面。 在这座空旷安静的城市里,在很多情感最黑暗的时刻,是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点“爱和幸福”。
社区建设组织“大鱼建设”创始人何佳活跃于上海新华、仙霞街道。 他观察到,这次邻里互助活动中,有大量年轻人(多为90后)参与。 他们善于运用数字工具,包容不同声音,行动迅速主动,成为封城社区的力量源泉。
“附近”似乎真的回来了。 我期待有一天我们都走出社区,回到正常状态,我们可以把为团购而生的关系变成友谊。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超越物理空间的社区互助正在发挥超乎想象的作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通过网络支持上海。
网上社区互助:
超空间支持
4月4日,上海进入全国封城的第四天,你几乎只要刷一下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份名为《魔都防疫指南》的网络文件。
这本《普通人的疫情生活手册》已迭代5个版本,可以触及疫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一周阅读量突破80万。
温州人林薇薇是本指南的发起人。 她和一群线上志愿者的感受是,“虽然我们不能参与线下的支援工作,但线上也能做点事吗?”
他们决定支持上海通过“信息互助”方式,收集、整理疫情期间相关实用信息,整理成这份线上文件。 在迭代过程中,还形成了社区防疫指南、老年人、残疾人、母婴、宠物、法律知识等更多专题。
制作这本指南的初衷很简单——希望它能够解答一些常见的生活问题。 换位思考一下,比如一日三餐,如何科学地对水果和蔬菜进行消毒? 食物应该如何储存? 领取快递、团购物资时如何避免感染风险? 购买药品的渠道有哪些? 如何调整心理健康? 做核酸检测要注意什么?
本文件信息采集向广大网友开放,已形成1361人的信息采集群。 其中,有专门的审核人员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每次指南更新,她都会发到朋友圈:“请转发给上海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帮助更多的人。”
另一边,“我们来帮你·上海抗疫互助”网站上,来自上海各地的求助请求总数超过3000条。
这些帮助请求通过算法分为三列:“已解决”、“正在跟进”和“待跟进”。 已解决 1,500 多个帮助请求,正在跟进 1,300 多个帮助请求。
老王,90后,职业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家住上海浦西。 疫情爆发后,他想“做点什么”。 想了想,我发现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写代码。 我连夜从网上召集了我的“老朋友”,搭建了一个互助网站,作为信息桥梁。
4月7日网站一上线,浏览量就非常高。 最高峰时,一分钟之内就有数百人在网站上发布求助信息——寻求物资、药品和宠物的帮助。 这些也被算法分类为紧急类别。 学位划分。
深夜,老王在桌面上敲代码
老王的编码员团队也连接上了在线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分为三组:信息审核组,对发布的求助信息的事实进行核实; 以及资料收集组,以半天为单位进行。 搜索所有素材渠道; 跟进团队,与寻求帮助的人联系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无奈的情况,但老王发现,很多问题其实都来自于“信息不对称”。 有些人的求助渠道其实很通畅,但大家都不知道该找谁。
“比如前天,一位口腔癌患者在网站上发来求助信息,由于病情严重,需要尽快就医。我们的志愿者很快就联系了所在社区的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立即联系居委会,并开具通行证,帮助他前往医院救治。”
因为后端和运维的事情,老王这三天没有睡觉。 他目前的愿望是网站尽快下线,这也意味着,“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我们也就过去了。”
4月10日凌晨3点,我们联系上了“NCP(新冠)生命支持”的发起人郝楠。 在此之前,他刚刚结束了一个电话会议。 他原本毕业于北京大学牙科专业,住在苏州,离上海不远。 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他从事线上应急支援工作已经14年了。
与其他在线互助不同,它们对志愿者的专业度有很强的要求。 例如,需要有足够临床经验的医生提供专门的医疗咨询,或者需要具有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专业证书的志愿者提供在线护理。
此外,他们还制作居家防护指南、抗疫数据库,并针对个案提供紧急救援和社区支持。
网络流传NCP生命保障防疫知识九宫图系列——
他们教你如何划分家里的洁净区和半污染区,以在你的社区或大楼里遇到核酸异常时保护你的家人。 当家人出现核酸异常时,如何自我评估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