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只是想买两张礼品卡,没想到最后却落得惨不忍睹的下场!” 近日,北京市民鲍女士向记者反映,她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遭遇了一起匪夷所思的交易诈骗案。 :买家拍下他出售的星巴克礼品卡的照片后,该卡消失了,他推迟了付款。 在她提出维权后,平台随后的介入也以“追究损失失败”告终。
如今,随着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卖闲置物品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很多用户和包女士一样,在“买家”的角色之间切换。和“卖家”。
但由于网络诈骗、货品不对、真假混售、虚假交易等现象层出不穷二手物资交易平台有哪些平台,用户体验和产品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证。 在二手交易中,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和资金安全? 遇到网络诈骗该怎么办? 平台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在线销售虚拟商品
遭遇遗失卡诈骗
今年7月,鲍女士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以380元(总面值400元)的价格挂出了两张星巴克礼品卡。 一位买家通过消息页面联系并表示想要购买,随后平台页面显示“买家已拍下照片”。 包女士以为买家“已经拍照并付款”,于是将自己的卡号和密码给了对方。 但她后来发现,买家只拍了货物的照片,并没有进行后续付款。
“当时买家多次表示已拍照并催促我给他卡号和密码,让我误以为对方已经拍照并付款,可以进行下一步,于是我就把卡号和密码给了对方。”包女士说道。 直到15分钟后,她看到系统弹出提示,才意识到对方只是拍了产品的照片,并没有付款。
由于是虚拟产品,获得卡号和密码后即可使用。 鲍女士赶紧联系买家,催促对方付款,但对方却表示“已阅读,无法回复”。 “我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网上交易诈骗,想立即冻结订单,但发现不行。然后我尝试联系客服,但客服不在工作时间,无法解决问题及时出问题。” 鲍女士说。
第二天,包女士联系了平台客服,询问如何举报欺诈买家。 客服告诉她,由于她还没有支付照片费用,所以订单没有生成。 她只能选择“资金损失、非平台订单交易”选项进行举报,举报需要3个工作日才能判定。 同时,客服还表示,如果最终追回成功,该账户不会受到任何处罚,因为“不存在欺诈行为”。
经过一天半的等待,平台认定鲍女士的举报有效,但最终仍然以“两次追回损失失败”而告终。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家往往更容易面临被骗的风险。
来自湖南邵阳的李女士平时喜欢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买东西,但货不对板的问题让她最头疼。 今年3月,她爱上了某平台上的一款装饰画,但收到产品后,她发现卖家展示的产品图片与实物严重不符,且画框破损。
她很快联系了卖家,但被告知这是画作,不接受退货。 向平台投诉后,客服表示建议与卖家协商解决。 “这幅画我不能挂,也不能退货,扔掉太可惜了,只能放在杂物间。好在产品价格不算太贵,但我总觉得就像我被骗了一样。” 李女士解释道。
现实中,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 互联网经济学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二手电商消费者投诉数据及典型案例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二手电商用户投诉中,退款问题占比例最高,达到22.08%; 其次是产品质量,占比14.61%; 网络诈骗排名第三,占比11.04%。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二手电商平台在商品售后服务、卖家服务质量、交易效率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其供应链和供应管理很难统一,双方很容易出现问题。 争议。
平台致电非执法机构
不保证追回损失
“平台页面上只显示‘买家已拍照’,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买家已完成所有步骤,且没有任何提醒功能。仅需15分钟即可提示对方尚未付款,聊天界面的系统提示是否有效? 误导? 报告后处置期限最长为3个工作日。 在此期间,问题账户是否得到处理? 此外,平台追回损失的方式是外呼,即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要求对方返还财物。 这种形式追回成功的可能性极低,仅追回两次损失后就放弃了帮助受害人维权,也没有提供任何其他处理渠道。 这是否履行了平台的义务?”鲍女士对二手交易平台的举报和监督机制提出了质疑。
记者就上述问题联系某二手交易平台客服,对方回复:对于此类虚拟物品,建议卖家看到已付款后方可发货,否则对方获得卡号和密码后即可使用。 如果买家拒绝付款,可以主动向平台反馈。 一旦确认属实,平台将对相应账户采取限制权利、冻结等相关措施。 对于损失的追回,平台会积极履行职责,但由于平台不是执法机构,无法保证100%追回。 只能通过电话完成。 若对方拒绝处理,平台将对该账号进行处置。
记者注意到,此前有不少网友反映,自己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发布购物卡后,遭遇了与包女士同样的经历——先假装拍照,然后骗取卖家卡号和密码而不付款。 。 信息。 仅就黑猫投诉而言,某知名二手交易平台的投诉量就超过9万条。 纠纷类型集中在网络欺诈、网络假冒销售、商品错误、售后服务等。
北京仲凯(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强表示,当买家拍下产品照片并成功提交订单时,双方合同已成立。 如果卖家因误提示“买家已拍照”而误认为买家已完成付款并发货,可视为已按承诺履行了合同义务。 但如果买方收到货后不付款,则属于违约行为。 而不是平台上的交易安全漏洞。
“纠纷发生后,双方应当及时通过调解、投诉、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陈强建议,对于二手交易平台,应进一步完善交易规则和投诉举报渠道,加强对平台内用户的管理,切实保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营造合法合规的交易环境。营商环境有序。
网上销售的产品不正确
可能构成交易欺诈
如果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购买的商品质量不合格,是否可以要求卖家赔偿“交易欺诈”三倍的赔偿?
“随着二手货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因二手货交易引发的法律纠纷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陈强介绍,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欺诈消费者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以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二手物资交易平台有哪些平台,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因此,适用“退一赔三”规则的前提是,向消费者销售商品的主体应该是“经营者”。
“从性质上看,二手商品并不新鲜,无法辨认商品本身的原貌,因此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商品范畴。” 陈强认为,二手商品如果存在一些瑕疵,不会影响商品的正常使用。 ,这与买卖假货有着本质的区别。 消费者通过二手商品交易平台购买商品,应负有一定的容忍瑕疵义务,不能简单认定为“交易欺诈”。
陈强表示,在实际交易中,肯定存在二手卖家以出售二手货为名进行大规模、批量销售的情况。 此类交易不同于传统的偶尔性、小规模的二手商品交易。 存在明显差异并不一定排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3月实施的《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认定二手交易平台销售商品的卖家是否构成侵权的关键是否为经营者,是为了判断卖家是否为经营者,卖家是否利用该平台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陈强表示,如果卖家偶尔出售自己购买或使用过的二手商品,不属于利用平台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不属于“经营者”范畴; 如果卖家长期使用二手商品的交易平台重复销售类似产品,则相当于将该平台作为自有产品的平台,因此应归入“经营者”范畴,这可能构成交易欺诈。
如果交易过程中出现欺诈行为,平台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对此,陈强认为,平台确实很难保证海量交易中每笔具体交易的完全监管和风险防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责任。 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防范互联网违法犯罪活动,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 ,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安全。 平台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杜绝和救助此类网络诈骗行为。
“如果平台对违法诈骗行为消极应对或不作为,将承担连带责任。” 北京观韬中茂(青岛)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杰认为,对于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经营者、非营利组织,对于企业用户,平台应要求其提交真实信息,例如身份、地址、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信息,对此信息进行核实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核实和更新。
“用户不能轻视自己的交易安全,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在交易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产品细节,保留交易证据。” 李杰表示,当平台遇到问题难以解决,需要诉诸司法程序时,《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成为维权者的坚强后盾。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