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图虫创意
近日,“油罐车卸煤制油直运食用油”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涉事的中国粮油集团回应称,集团高度重视,迅速采取行动,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将在全系统开展专项调查。另一家企业汇福粮油集团则表示,相关部门已对此事展开调查,公司正在等待官方通知。
对于公众来说,看到这份报道后最关心的问题其实是,这些油罐车装的食用油去了哪里?直接卖给了消费者吗?搞清楚这个关键问题,才能准确定性。如果这些食用油直接进入千家万户,无疑是一起极其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需要整个监管链条和相关体系的反思,而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表态。
对于运输环节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报道中有较为清晰的解释。在制度层面,散装食用油运输并没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虽然《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中提到“应使用专用车辆”,但这是推荐性国家标准,因此严格来说,厂家不执行并不违法、不违规。在实践层面,运输公司为了节省成本,不仅不使用专用罐体运输,还省略了清洗油罐的步骤。从表面上看,这是运输公司为自身利益而钻的制度漏洞,但问题是,如此野蛮、粗暴的手段为何从未被发现?
那么接下来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些散装油在上市前,有没有经过必要的质量检测?如果没有,是否存在监管漏洞?如果检测后没有发现问题,是检测标准有问题,还是执行有问题?有媒体报道称,化工油和食用油混装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这意味着除了运输环节,食用油的终端监管很可能存在严重疏漏。理论上讲,如果终端市场监控严了,那么中间的运输环节就不敢作弊了。
人们当然希望像中储粮这样的大集团能承担起更大的食品安全责任,而不是让刚卸完煤制油的油罐车去运输食用油。但解决这样的隐患,还是需要寻找和填补制度上的漏洞,而不是靠企业的自觉。比如要求中储粮等石油公司更严格地检查用于运输的油罐车是否清洁;或者国家出台强制性标准,要求食用油必须由专用车辆运输,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改进方向。但专用车辆运输意味着成本上升,这可能会影响终端油价。最划算的或许是严格检查油罐的清洁情况,这不能单纯靠企业的自觉,必须有严格的监管措施。
毫不夸张地说,食用油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此次事件的善后工作不能只局限于企业的自查自纠,而需要从油企到消费者的食用油全链条上,检查每个环节是否存在监管漏洞,填补监管制度和执行层面的空白。到目前为止,这起涉及食品安全的事故似乎还没有启动问责程序,也没有明确的问责对象,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检验安全监管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一旦出现问题,是否有人负责。应该用这个标准来重新审视食用油的安全监管,确保每个关键环节的安全都能守得住、守得住。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