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填海造地的时代早已过去,
但赵家楼的迷人风采,依然让人着迷。
赵家楼的钟声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耳边。
回响在历史长河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读书活动第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区的青少年一起阅读《肇嘉楼上的月光》,今天,大家将听到《胡时瑜:闭门写作的成功秘诀》选段。
胡适瑜(1781—1849),字卓如,号清高,字陈行老街(今浦江镇),召稼楼西北,陈行是上海城隍秦裕伯后裔繁衍生息的地方,文化气息浓厚,文人墨客众多,有“靴帽之乡”之称。
胡时瑜自幼聪慧豁达,喜欢交友,才华横溢,善诗文。然而他的命运却不幸。1800年,他应考成为“秀才”。他不甘于家乡被遗忘,便愤然出门,游历燕、晋近二十年。在文友们的提携下,他的诗文愈发犀利。等他从书房回来时,学籍已被取消。1823年,胡时瑜以原名应考,成为“秀才”,他再无参加科举的心思,退居幕后,建起幽园,专心植梅拾石,饮酒吟诗自娱,闭门著书。
胡适瑜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寸草堂诗集》,这是他隐居时应酬、自娱自乐的作品。通览全书,诗文通俗优美,朗朗上口,韵味浓厚,情感深厚,是值得一读的“美人儿”。现藏于上海市文保委的《胡氏族谱》也是他编撰的《胡氏族谱》的续篇。
《斗存》是胡适瑜的代表作,发表于1841年。它启发和影响了胡祖德编撰《上海谚语》和《上海谚语外编》。《斗存》分为四卷:《书斗》、《诗斗》、《事斗》、《语斗》,分述如下。
例如,作者在读完《庄子》后,评论道:“我一向读《庄子》,其深邃的哲理、宏伟的文脉、优美的文字、绝妙的用词,令人叹服,实在无暇细细观察。”接着,他又评论了“折柳笑”这句话,“折柳笑,都是山歌,老百姓听了也乐意。”所选的句子有:“秋水流年,百川汇流”和“春雨来,草木疯长”。他还摘选了词语(从句子中摘取一个词)“岂不知螳螂怒张臂,以挡车辙?”“放下欲望,游于荒处。”
胡主张读书要心胸宽广,但不能拘泥于过去。即使引用古谚,也要分清时地,不能盲从,否则会适得其反。为了说明道理,他写了一篇短文:《敦斋闲览》“长安时槐花黄,考生忙,如今槐花早已过了。”《徐世家》说:“枇杷黄,医者忙;橘黄,医者隐。”如今吴越,枇杷黄,农忙。若有小病,来不及请医,所以医者不忙。立秋以后,耕作停止,积热引起的疾病逐渐发作。医者在下半年太忙,所以橘黄黄时忙,不隐。可见引用古谚,要分清时地。”
比如,他在读完李白的《山中问答》后说:“诗中情景,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饮酒赋》的《安居人间》篇中简要地表达出来。《酒赋》一诗,详细地表达自陶渊明的《杂诗》中的“当尽欢喜,与邻人把酒言欢。盛年一去不复返,白昼一去不复返。”
他对唐诗的评价也很准确,他说:“初盛唐的诗歌,真情多而妙意少,气势磅礴而缺少色彩与气韵。晚唐的诗歌,构思精巧,文字细腻,气势与力度已不复刚劲。”
此卷主旨,是劝人作诗时,注意平仄韵律。他多次说:“初学诗者,宜先通晓诗韵。”为此,他在文章后摘录了刘让宗编撰的《三十六母图》,供诗友学习。
自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区团委、区媒体融合中心联合启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读书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读好书、读好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集市”读书活动。
第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区的青少年朗诵《赵家楼上月圆》。
浦江召稼楼所在的土地,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因此《召稼楼上的月亮》讲述的不只是这座楼,而是浦江镇这片土地上的人与事,历史的演变,风云的更迭。如今,召稼楼这本厚重的书,已经翻过厚重的一页。这里的历史建筑,经过修复重建,已经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浦江镇繁华的一个缩影。有些旧俗,已经湮没,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有些,依然存在,充满生机。今天,我们把这里一些鲜活的故事,收集起来,传给后人,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
聆听闵行的声音,发现它的美……朗读者:闵中东学校1年级6班 唐涵懿
图片来源:明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