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莉 编辑/徐喆)近日,市场流传平安银行宣布将把上海信用卡、消费金融、金融市场等部门员工搬迁至深圳总部。此举被部分员工和网友解读为“变相裁员”。据悉,平安银行根据2023年考核标准制定了不同的搬迁补贴政策,并给出了更短的搬迁期限,要求员工在一个月内完成搬迁。
这一决定引发广泛讨论。对于在上海拥有房产和房贷的员工来说,回深圳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增加,他们可能面临收入难以覆盖额外支出的困境。对于选择不回深圳的员工,平安银行还会提供遣散费。这一调整不仅影响员工利益,也引发市场对该行未来布局的猜测。
7月7日,针对外界广泛关注的“搬迁式裁员”传闻,平安银行紧急澄清称,此举并非裁员,而是为了加强管理、控制风险、加强协同、提高效率,并强调将确保业务稳定性和连续性,切实保障员工权益。
尽管平安银行作出解释,但市场仍存疑虑。有分析指出,平安银行的调整,透露出业绩压力和管理层控制成本的迫切需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业面临较大盈利压力,而平安银行作为零售业务实力雄厚的银行,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因此,该行通过调整组织架构、优化人员配置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情理之中。
但对于员工来说,这种调整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和风险。一方面需要面对深圳高昂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另一方面还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文化。而对于那些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去深圳的员工来说,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因此,有员工戏称这次调整为“搬迁式裁员”,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裁员。
事实上,平安银行近期的重大调整并非毫无征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该行已开始对组织架构进行大幅调整,随着原行长的离任,新任行长姬光恒随即着手制定新的战略蓝图和业务布局。
可惜的是,零售业务深度调整宣布后,裁员降薪的风潮却不断。今年5月,平安银行“员工月度业绩被扣”的传闻引发广泛关注。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各家银行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此外,为应对市场挑战,平安银行开始逐步压缩高风险产品的零售业务,并暂时放弃部分高收益来源。同时,该行还决定撤销已存在十年之久的行业事业部,将房地产、绿色金融等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为战略客户部。与此同时,零售金融领域也发生重大变革,原东、北、南三个大区的零售业务管理部被撤销,综合金融服务中心并入综合金融发展部。这一系列举措无疑给该行带来了不小的动荡。
从业绩数据来看,这些调整似乎并未带来明显改善。2023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
2024年一季度,该行营收同比下降14%,净利润同比仅增长2.3%,零售业务方面,个人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5%,消费贷款余额降幅明显超过整体平均水平。
在业绩承压、消费市场缺乏动力的当下,平安银行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此次调整不仅引发部分员工的担忧和不满,也加剧了外界对该行未来前景的担忧。如何在保障员工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业务的稳健发展,仍是该行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另一方面,短期内,该行的“搬迁”调整似乎并未带来业绩的实质提升。不过,根据姬光恒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的表态,平安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成效,还要看两三年后的业绩和市场反应。一位资深银行家认为,“这轮降本增效的改革效果应该是立竿见影的,但要体现在收入增加上,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观察者网将持续关注平安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成效以及是否会在行业内产生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