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夺万亿级新赛道方面,广州这次表现得十分积极。
继5月份印发《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的城市”的目标后,广州近日又拿出真金白银,希望通过20条举措,推动低空经济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广东低空经济布局的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广州主动出击无可厚非,但考虑到近年来面临的舆论压力——与重庆“经济第四城”的竞争愈发胶着,与京沪深等城市的发展态势愈发分化——广州显然希望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取得更大突破。
继去年初提出打造万亿级“智能汽车城”之后,这座传统汽车城如今在政策、资本的支持下加速腾飞,争做“低空经济第一城”。用当地媒体的话来说,“这座曾‘飞出’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天空之城’,再一次率先‘飞起来’。”
3万亿新广州需要新的经济引擎,但在这场“滚雪球”式的城市竞争中,广州还处于“前有领跑者,后有追赶者”的状态,未来能否确立绝对优势,真正突围、引领,一系列挑战才刚刚开始。
1. 追赶
7月5日,在广东召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省工作会议的第二天,广州又召开市级工作会议明确定位。
当地媒体反复强调“这是全国首次高标准的全空间无人系统建设会议,也是广东首次市级高标准的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竞争意识明显。
根据同日发布的《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广州低空经济20条”),广州的支持重点是“培育壮大企业主体”,以此为中心,拿出真金白银,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完善、低空科技创新环境和低空多场景应用落地。
其中,对“上天入地”关键前提“适航审定”的支持金额就达数千万元。
对在本市从事研发、制造和适航审定的企业,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有人驾驶或无人驾驶航空器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对最大起飞重量150公斤以上的大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1500万元;对大型货运无人驾驶航空器,市财政根据型号给予一次性补助150万元。政策有效期内,每家企业最高补助1500万元。
不过,与深圳去年底推出的扶持政策相比,广州版的扶持政策在价值上略显逊色。
对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机、无人机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并在我市运营的低空经济型企业给予奖励,其中电动垂直起降飞机1500万元、大型无人机500万元、中型无人机300万元,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助3000万元,同一机型只奖励一次。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也是广东打造世界级低空经济产业高地的核心(注:还包括珠海)。虽然现阶段广深两地的不同优势被当地媒体频频提及,前者“在电动垂直起降和飞行汽车发展上展现出强大实力”,后者“主要以消费级无人机发展为主”,但未来两地能否保持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竞争,是两地在争夺“低空经济第一城”的竞争中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广州还处于“跟随者”的角色。
官方数据显示,广州目前拥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300余家,其中核心企业69家;而截至2023年底,深圳无人机企业将超过1700家,年产值将达到960亿元,占全国的70%左右。
据《每日经济新闻·城市进化论》和火石创想5月底发布的《连接度报告》显示,深圳的“连接度”达到77.28,仅次于北京,广州虽然排名第四,但“连接度”也只有44.49,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摔跤
低空经济才刚刚起步,各地方政府争相加入。按照广州的设想,2027年低空经济总体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更具体的目标还包括生产并向全球销售第一辆“广州造”的飞行汽车,成为中国首个实现载人飞行商业化的城市等。
业内普遍认为,多年积累的汽车制造业是广州低空经济“展翅高飞”的根基,从“智慧汽车城”到“天空城市”,有跨界,更重要的是融合。
正如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与交通学院教授、飞行汽车动力研究中心主任张扬军所言,低空经济离不开地面产业,需要整合所在城市的技术链、产业链,形成可持续、规模化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他看来,电动化、智能化是飞行汽车实现的两大关键,广州可推动低空经济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跨界融合,实现集群发展,有能力“领跑全国飞行”。
目前,除了亿航智能取得三大“通行证”(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标准适航证)外,广汽集团、小鹏回天等也已完成“首飞”,为广州在低空竞争中抢占先机。
去年6月,广汽集团首款飞行汽车GOVE实现全球首飞,媒体报道称,这一“新物种”可实现地面行驶、空中飞行、空地对接三大场景动态融合。
2022年7月,小鹏汽车“小鹏惠天”自主研发的旅人X2飞行汽车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亮相,并于同年10月在迪拜完成首次海外公共飞行。
不过,从广州近年来在新兴产业方面的表现来看,此次重点发展低空经济,还有另一层隐含意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未能占据先机的广州,面对“下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容有失,必须“快、准、狠”。
数据显示,广州汽车产量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达到317.92万辆,但新能源汽车产量为65.16万辆,占比仅为20%。也就是说,燃油车仍是“广州造”汽车的主力军。(注:今年前5个月,广州汽车产量94.73万辆,被重庆超越5万辆)
当地统计部门曾表示,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增速从2017年的17.4%下滑至2019年的-0.5%,2020年在汽车消费政策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带动下回升至3.8%,产量自2017年达到310万辆的高位后,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去年初,广州正式提出迈向万亿级“智能汽车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数据来看,其新能源汽车确实在加速追赶:2022年、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分别增长109.30%、107.7%。以此为支撑,汽车制造业将分别增长6.3%、1.6%,高出同年工业增长值5.5、0.2个百分点。
3. 野心
回归制造业城市后,广州亟待培育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
表面上看,这是广州维持“第四城”地位、捍卫“一线城市”尊严的现实需要,而深层次看,“再造新广州”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点,重新思考产业方向和城市未来。
根据去年发布的《城市演变报告》,2020年广州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1.65万元/人,仅高于成都、重庆,与北京、上海还有较大差距。
原因在于,广州作为典型的“服务型城市”,过于依赖传统服务业,而北京、上海则早先推动就业人口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大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现代服务业流动,从而以较少的就业人口比重创造出了更大的经济份额。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外界总说广州错过了互联网热潮。如今,站在低空经济商业化的元年,广州确实要赢。
据当地媒体报道,7月5日的广州市级发布会其实隐藏着更大的“野心”——目标不仅仅是天空,而是“全空间无人系统”这一具有领先性和颠覆性的新兴领域。
此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广州南沙打造陆海空全空间无人系统。
但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船等科幻场景要想真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需要技术突破和规模应用的双重支撑。
对于广州来说,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摆在那里,再加上南部战区空军表示,将为广东低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应用端的成果或许很快就会显现,但技术创新需要长期努力和提高效率。
正如广州所说,科技创新是培育新生产力的关键变量,要“用科技创新开辟产业创新之路”。虽然其研发经费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43%,但与京沪深三地仍有较大差距,要“领跑”同一片蓝天显然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