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拥有专业特效知识背景的博主将影视剧素材“改”过来发布到网上,通过追星或者恶搞的方式吸引流量。
热播电视剧《狂飙》播出后,网上流传着一段流星花园版“安心与高启强”的短视频,利用AI技术对剧中人物进行换脸,其产生的娱乐效果引发热议。
随着技术门槛逐渐降低,普通网民也能利用各类APP,将自己的脸部替换成他人的图片或视频,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记者发现,此类APP主要以“一键换脸”“几秒变身”为特色,“AI换脸”技术正在逐渐下沉。
不过,人的脸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AI替换也是有可能的——网友地铁上的照片被“一键脱衣”,一张普通的照片变成了“裸照”。
针对这一现象,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李亮指出,第一,要明确界定人工智能违法应用的侵权主体;第二,要建立人工智能违法应用的责任(后果)分担机制;第三,要综合考虑法理和社会利益进行科学立法,建立健全与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法律体系,促进技术研究和科学发展,强化监督监管机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诽谤、毁损、伪造等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侵犯他人肖像权。除法律规定的新闻报道等合理使用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人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北京德祥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曦解释道。
通过有偿教授技术来牟利或帮助侵犯版权是否合法?
目前,一些掌握“AI换脸”技术的人,已经基于该技术开展业务,收费教授技术,可能是合法盈利,也可能是帮助侵权的行为。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发现,不少店铺都在售卖“AI换脸技术”、“AI配音神器”等课程,价格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据媒体报道,有网友问特效师:“(学完教程)能想亲谁就亲谁吗?”店主回答道:“学我的教程就行。”
事实上,如果涉及到传播淫秽色情内容,那么这种噱头就可能涉及“帮助侵权”。“根据法律规定,明知会引起民事侵权,故意将特定的经验、技能传授给他人,而这些经验、技能有可能是违法的,可以构成帮助侵权。”李亮说。
“如果明知他人要制作淫秽视频,以传播、牟利,可能涉嫌成为传播淫秽物品罪、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共犯;如果明知他人实施犯罪,仍进行教唆,可能涉嫌帮助实施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李亮进一步指出。
监管规范需推进,“AI一代”不能逾越法律红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亟待出台人工智能技术合法使用的监管规则。
2022年11月25日,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发布《深度合成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侵犯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
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发布《生成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成人工智能行业做出了相对详细的规定,包括技术发展与治理、服务规范等。
“人工智能在民事和刑事应用的法律问题频发,人工智能的违法应用和技术漏洞对伦理道德、隐私权、财产安全、系统安全等各方面构成威胁,法律不能坐视不管,应当规范。”李良说,“完善人工智能的研发、供应、使用、管理和事故处理机制,让人工智能在法治轨道上得到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