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南镇光明中医院,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榨姜汁;洋泾社区公利医院,药酒供应充足;曙光医院、龙华医院等热门科室犹如“大厨房”,以姜、酒、醋为主,各种品牌一应俱全,可谓“对症下药”——三伏天里,浦东新区中医馆的氛围可谓“热火朝天”,除了二级、三级医院外,新区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下城区各处)都设有服务站,挤满了前来接受三伏贴膏、三伏针灸的民众。
实力雄厚的三级医院,诊疗氛围更“可爱”
一排治疗床形似大上下铺,草席上躺着小小身躯,为治疗氛围增添一丝可爱。等待的家长们也忙碌不已,医院设置的亲子治疗区,让家长们可以一边陪伴孩子,一边治疗。曙光医院的小儿膏药传承自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小儿疗法,经过上海三代名中医的改良传承,每年三伏天都是“一床难求”。
自立夏第一天起,曙光医院肺科、儿科、骨科、中医科四大科室迎来大批冬病夏治“医护人员”,为解决“拥堵”问题,医院开辟了临时诊疗区,让患者一站式完成治疗。 肺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琪介绍,冬病夏治主要针对冬季感冒咳喘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他说:“我们肺科冬病夏治的特点是三个步骤,一个是三步贴膏药,传统穴位贴膏药加微波治疗和热疗;一个是三步针,将温肾助阳的药物注入足三里,辅助全身阳气;还有一个就是三伏药,用三种药物配成三伏贴,起到清热养血的作用,有助于治疗冬季容易发生的一些感冒咳嗽、哮喘疾病。”
区中医院鲜榨姜汁诚意满满
古时候,人们一听到鸡鸣就会手舞足蹈。在光明中医院,人们一听到鸡鸣就会“挤姜”。为了保证姜汁供应,医院专门设有制姜汁岗位,赵秋君师傅就是制姜汁的人。他说:“我们医院的中医治疗覆盖全年,一桶姜汁里有20公斤鲜姜,我一般一天制3桶,三伏天就制两倍,有时6桶都不够,还得做一种‘艾灸’。”
杜乐义副院长本人就是一位老中医,他谈到上海人为何如此热衷于夏季治冬病:江浙一带有着种植水稻的历史,这一带的农民相对富裕,夏季是农活繁重的季节,家家户户都舍得花钱做三伏贴、打三伏针、吃三伏药,为劳动准备一个健康的身体。生姜、药酒、陈醋都是很好的“引子”材料。“我们医院继承了江南地区用姜入药的传统,传统讲究道地、手工。”
69岁的盛阿姨因带状疱疹复发来到针灸推拿科。给她治病的孙医生告诉记者:“患者这次的情况和15年前第一次发作时一模一样,耳后出现疱疹,疼痛剧烈,面瘫。上次发作,就是靠针灸熬过了急性期。”拔罐打开毛孔,针灸深入穴位,药物靶向渗透巩固治疗效果,这一“套路”深得百姓好评。
偏远的郊区中心,以治疗风湿病而闻名
浦东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在夏季开设冬病诊疗,居民每天一大早就开始排队。为了服务群众,不少分中心甚至服务站也增加了夏季冬病诊疗。远郊的分中心甚至吸引了全市乃至全国的患者。这就是位于新场古镇的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谭峙分中心,民间口耳相传的“谭峙风湿病门诊”。
“这里对各种腰腿肩颈疼痛都有疗效,名不虚传。”来自四川的鲜阿姨凌晨4点就来等号,她说:“我儿子在张江工作,他公司很多年轻人也来这里直诊风湿病。”该中医风湿科门诊主任李红介绍,风湿病在中医里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脊椎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都可以归入风湿病。
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风湿科成立于1996年,以上海光华医院风湿科胡晓璐为第一代学科带头人。从上个世纪至今,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医风湿科已成为风湿病专业的专科,并逐步发展壮大,目前日均门诊量在百人左右,年门诊量达2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