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监管部门就高频量化交易的差异化收费安排向量化机构征求意见。
最受关注的内容包括,若被认定为高频交易,每笔订单(不含撤单)的流量费用将由0.1元提高至1元,每笔撤单费用为5元。
目前该事项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并未最终敲定。受访量化私募专业人士表示,高频量化交易费用上涨早已在意料之中。交易费用的上升会对一些依靠高换手率创造超额收益的策略造成冲击,对量化私募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交易费或增至每笔1元
近期,监管层就高频量化交易的差异化收费安排向量化机构征求意见,涉及内容主要包括“若认定为高频交易,流量费由0.1元/单(不含撤单)提高至1元,撤单费为5元/单。收费方式为:交易所统计,按月发送给券商,券商按季度向客户收取。”
“高频交易流量费或涨9倍至1元”的说法,也得到了多位量化私募人士的证实。
事实上,早在今年7月12日,市场上就已经流传出高频量化交易的收费标准,包括“双边换手率”和“双面换手率”。
所谓高频交易费用,就是支付给交易所的费用,用于弥补交易所为高频交易提供高速交易服务而产生的成本。
“不过这个版本只是征求意见,并不是最终结果,但高频量化交易手续费上涨是一个大趋势。”一位中型量化私募人士表示。
行业格局可能会改变
事实上,今年6月7日交易所发布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提出,交易所可以对高频交易实行差异化收费,根据撤单数量、撤单频率等指标设定收费标准,并额外收取流量费、撤单费等费用。
上海一位量化私募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那些以高频交易为主的量化私募来说,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知道,高频交易的盈利模式就是积累微小的价差,交易费用的提高就意味着成本的上升。”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交易成本的上升将让量化私募从业者重新评估现有的交易策略,高频量化交易背后的算法和模型可能需要相应优化,甚至可能出现新的模型来替代高频交易,例如一些量化私募公司已经提前调整了风控参数以应对这一变化。
一位资深量化专家指出,对于整个量化行业而言,交易费用的提高对高频策略的超额水平和策略容量都会造成一定影响,交易费用在一定提升后,一些依赖高换手率创造超额的策略可能会适当减少换手率,同时基本面因素占比有望提升。从公司角度来看,对规模较大的主流量化私募影响预计会比较温和:目前国内主流的量化私募资管产品中,中周期策略(年换手率在30-50次左右)占比较高,短周期策略占比逐步降低。
“费用的提高可能会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一些小型的高频量化私募公司可能会因为赚不到钱而转投中低频赛道甚至退出市场。而对于有一定积累的量化私募公司来说,可能会投入更多资源,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以保持在高频交易领域的竞争力。”北京一家量化私募公司人士坦言。
量化将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
“相比较而言,我更关心高频量化分析的认定标准。”一位大型量化私募人士表示。
今年6月7日,交易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对高频交易给出了两条明确的认定标准,即:(1)单个账户每秒提交和撤单数量最高达到300条以上;(2)单个账户每日提交和撤单数量最高达到2万条以上。
上述大型量化私募人士认为,目前尚无“明确的高频交易定义”,此前市场上流传的高频量化相关收费标准包括“双边换手率”和“双边换手率”。
近期,针对程序化交易的政策层出不穷。7月10日,证监会表示将再出“组合拳”规范程序化交易,包括设定程序化交易监控“红线”、明确高频量化交易的差异化收费安排等,降低程序化交易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维护市场交易公平性。
同日,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略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截至6月底,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数1600余个,同比减少逾两成,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近三个月下降近六成。
多位接受采访的量化私募专业人士也达成共识,今年以来算法交易的监管不断完善,相关监管政策也逐步落地,量化行业将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