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康路区域是广州中心城“最贵”的城市更新项目,7月24日,城中村改造项目F37、F57两个地块破土动工,正式进入施工阶段。
启动会上,海珠区凤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文杰向界面新闻等媒体指出,整个康路片区整治涉及59个地块、5005栋房屋、5000余户村民,分四期进行。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全部整治工作,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一期全部起步地块的清理工作。
界面新闻了解到,康路片区改造面积110.2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377.98万平方米,59个单位地块包括49个重建地块(含公务用地),10个融资地块。改造一期共9个地块,包括8个重建地块,1个融资地块。先开工的两块重建地块F37、F57,总用地面积约3.55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0.94万平方米,其中建设重建房8.42万平方米,650套。
康鲁片区规划示意图
康路片区整治项目总投资近347亿元,由合生创展承担,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吉荣在会上提到,计划于2027年前完成上述两地块的安置房建设和搬迁工作。
合生创展成立于1992年,1998年在香港上市,2004年成为中国首家销售额突破百亿的房地产企业。2021年10月,合生创展试图收购恒大地产股权,最终以失败告终。今年上半年,该集团合同销售额约88.5亿元,同比下降44.9%。
转型周期10年
F37地块上没有任何建筑,周边几栋居民楼都挂着横幅:“早签约早分房;早建设早回迁”“告别窄巷子里的握手楼”等。界面新闻走访发现,不少制造服装的工厂百叶窗全部关门。一位珠饰厂的工人告诉记者,“现在是淡季,有些工厂可能放假了,有些也受到了拆迁的影响。”
2023年12月,《海珠区丰和(康乐村、鹭江村)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详细规划》通过审议,明确该片区更新面积110.17公顷,计划分四期推进,预计耗时10年完成。
10年的整治周期凸显了康路片区的整治难度,相比广州其他城中村,康路片区面临的现实是,其地处全国最大的纺织面辅料交易基地中大纺织商圈,成为小规模加工制造业的重镇。
“全国纺织业靠广东,广东纺织业靠中大。”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献庆2018年撰文称,中大商圈其实是珠三角纺织服装厂的供应链枢纽,聚集了1万多家服装厂、车间、商铺,从业人员30多万人。
根据官方数据,该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96万人,超过了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每平方公里11.27万人),是香港(每平方公里6.84万人)的1.7倍。
人口结构也让康鲁区显得更加特殊和复杂,该村是人口倒挂现象最为严重的村子,本地村民3194人,村内居住的只有1000人左右,只占全村13万常住人口的0.7%,常住人口的99.3%来自外来人口,人口比例悬殊。
这也导致非村民建房面积较大,非村民建房1932栋,占总建房4336栋的45%;总建筑面积102.76万平方米,占总住宅建筑面积的53%。非村民居住面积102.76万平方米,占总住宅面积的53%。还有12.71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面积。
康鲁区开工仪式 摄影:张希龙
康鲁地区房屋产权复杂,包括村民房屋、外来人房屋、小产权房、党员房屋、集体房屋、集体土地上国有房屋、临时建筑等七种产权类型,利益博弈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
海珠区凤阳街道凤和经济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车伟凯对界面新闻表示,一期建设用地主要为集体产权使用,主要用于纺织产业。私有产权则需等待拆迁实施方案表决通过。“对于实施方案,村民、非村民以及广大业主最关心的就是拆迁标准。”
2023年6月,海珠区成立康路区综合改造提升指挥中心,将康路区按13个经济社区划分为13个网格,13位区领导担任网格长,14位驻村“第一书记”进驻康路。
“康陆区投入很大。”一位接近政府的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网格化是近十年来大力推广的模式,好处是责任范围明确,通过网格化划分相应的责任领域。
梯度转移至清远,但从业者想留下来
2022年10月底至11月,新冠疫情在康路地区迅速蔓延,当时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全面搬迁中大商圈的思路,后来这一思路调整为广州与清远深度合作,开展“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广州孵化+清远产业化”的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广州、清远“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清远中大时尚科技城位于清远市石角镇,距中大布匹市场87公里,海珠区与清远市成立联合招商工作组,自2022年12月起,先后召开招商推介会、组织企业考察、联合举办纺织产业招聘会,希望将中大商圈的服装制造板块转移到广州—清远经济特别合作区,商业部分则留在中大商圈。
7月24日,海珠区区委书记蔡澍在动员会上表示,分级分类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有效转型,已转移落户清远58家服装连锁企业,推动5个试点园区拓展产业空间19.5万平方米,建立一批高端设计平台和专业检测机构。
经过一年半多的逐步转移,目前村里入驻的企业仅有50家,对比官方公布的数据——村里有近1.6万家小型服装厂、作坊、商家,可见搬迁到清远并没有让这里变成服装之乡,这在服装从业者中已经是共识。
一方面,部分工厂主尚未收回投资成本,康鲁区地处市中心,地价高,租金高,将土地层层转租,从中赚取差价和“顶手费”是常有的事,最高可达“进场费”,在康鲁纺织圈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租户租用厂房、车间,除了要交租金,还需要交“转让费”和“茶水费”。
来自湖北仙桃的曾小燕租了一间筒子楼二楼的厂房,“我们才进来一年,入驻费就花了70多万,到现在还没赚回本钱,怎么走呢?”
界面新闻走访康乐村发现,部分格子内贴有凤阳街道凤和经济联合体的告示,“康路片区(整治范围内)承租凤和联合体及其下属经济联合体集体房产的承租人,一律不受该告示约束。实际使用人(经营者)不得违反租赁合同私自转租,不得私自收取转让费等任何费用。”签字日期为2023年8月18日。
康鲁片区改造范围 摄影:张希龙
更多的担忧指向清远产业链与市场的成熟度。宋婷婷是受动工影响的从业者之一,她的工厂原本位于F37地块,随着去年该地块开始拆迁重建,她把厂房搬到了几百米外的一楼自建房里,“没有辅料、没有面料,在清远怎么生存?如果没有客户,那里房租再便宜也没用。”
曾小燕提到,中大商圈已经习惯了客户流动性大、短期打工、小订单快速回本的模式。“你可以拿着招工牌子站在街边找客户,如果有合适的活儿,就去做,一天就能盈利。一天下来,就像在菜市场买菜一样。要搬到清远来,除非有固定客户和长期打工的工人,否则只有大老板才能负担得起。”
在广州,中大纺织商圈与白云区周边的服装厂,与流花、沙河、十三行等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关系,共同构筑了华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圈。其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圈24小时运转,从面料、辅料采购、工厂裁剪裁剪、成衣制作、批发商提货,一天甚至半天就能完成。
一个问题是,巨额的从业人员和设备转出后,如何保证清远的纺织产业成为“时尚之城”?原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环节,在换地后,能否向高附加值端转移?宋婷婷对此很犹豫,她认为,如果现在的工厂有一天拆迁了,会考虑搬迁到同样有服装基地的增城区、番禺区。“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小订单回货快。”
探索向国际时尚中心转型
7月24日,蔡澍表示,我市将在城中村改造中率先划拨综合工业用地,首批项目建成后将有2.35万平方米工业空间,立足现有纺织服装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领头羊效应和数据赋能,进行存量项目转型升级和新项目招商引资。
根据规划,康路低端产业外迁后,中大纺织商务区将发展成为集纺织时尚发布中心、纺织产业数据中心为一体的国际时尚中心,康乐村、路江村则定位为中大国际创新谷的输出及配套服务区。
2023年4月,《中大纺织商务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探索产业升级、品牌打造、激活消费业态等创新路径,未来中大纺织商务区将重点打造时尚设计先行区、时尚学术研究与智能制造区、时尚产业服务区、时尚消费体验区、数字化时尚展贸区五大区域。
区域发展规划由戴德梁行设计,戴德梁行战略发展顾问部华中区主管邵峰在解读中表示,在制造业方面,建议考虑将产业上移,将传统的简易工厂集中到垂直的高楼空间中。
“一些轻生产适合工业建筑,空间上联系不是太紧密的功能和企业可以集中在一栋建筑里,将设计、研发功能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面貌。”
邵峰提到,针对加工生产环节,要推动本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升级和数字化、品牌化的转型引导,将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涵盖前沿研发设计、市场测试、新产品开发、规模生产、仓储物流等在内的新型模式。
康乐村,不少工厂都停工了。张喜龙 摄
这一建议与服装村降低建筑强度的思路一致,改造前该区域毛容积率高达3.0,“握手楼”、“缝隙楼”随处可见,而根据官方规划,改造后康路区域的建筑密度将从59%大幅降低至22%。
事实上,距离中大商圈仅7公里的地方,就有城市更新的成功典范,琶洲村于2008年开始拆迁,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数字经济高地,成为拉动海珠区GDP增长的主要推力。
相比康乐村、鹭江村,琶洲村负担轻得多,1998年政府在琶洲征地建会展中心时,对违建进行了管控,新建的高楼违建不超过10栋,全村人口约1万,不到康乐村面积的十分之一。
来自琶洲的数字经济企业为康陆区转型提供了思路。智精科技创始人兼CEO赵振宏7月24日表示,目前正在建设海珠服装数字智能产业园,通过智精服装AI大模型,实现服装版型设计、生产、选型、销售一体化,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未来,产业园将孵化发展一批有潜力的服装企业,为其提供订单供应、版型设计、面辅料供应、仓储物流、智能化改造等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