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奔赴医院排队接受康复治疗,下五子棋、钓鱼,随时随地在家就能实现“一对一”居家康复。这种智能康复体验在普陀区企业上海智康家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康机器人)原创性自主创新项目“背包康复治疗师”的支持下,已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未来,你只需花买一部手机、点一杯咖啡的价钱,就能享受到“背包康复治疗师”不同程度的一对一精准服务。
“康复医院离家有点远,过程又枯燥,我爸爸总想放弃,用了‘背包式康复器’之后,他对康复的兴趣和耐心都增加了。”一位中风患者家属说,经过四周的康复训练,原本无法活动右上肢的父亲,现在已经可以用右手吃饭了。
“背包修复仪”到底有何魔力?
便携性:打通“一对一”居家康复“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需要康复的人群总数超过4.6亿,其中包括4500多万失能痴呆老人、7000多万残疾人、近3亿慢性病患者。据测算,要满足这一庞大的需求,康复医院医生数量至少应在4.5万至6万人,但目前只有1.64万名。
“相比发达国家每十万人配备60名康复治疗师的标准,我们国家每十万人只有8名左右的康复治疗师。”智康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徐佩琪表示,借助科技创新,让智慧康复走入家庭,居家康复是大势所趋。
如何让专业康复服务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呢?康复设备的便携性是家庭使用的第一步!
智康机器人“背包康复治疗师”
为了让设备更加便携,智康研发团队探索创新技术路线,实现上肢康复机器人方案创新,不断迭代各类硬件,开发机器人的控制器、驱动程序。结合医院临床医生和康复机构需求,融入上肢阶段性运动轨迹设计康复训练互动游戏,实现脑机接口训练模式……经过两年多的自主研发和测试验证,这款智能康复设备终于实现了可以“拎来拎去”的背包——重量7KG,体积约0.008m³(接近办公室投影仪大小)。
“目前市面上智能康复机器人相当多,大部分是专注于医院、康复机构使用的设备,体积大、价格昂贵,普通人只能到医院预约康复治疗师进行治疗。”徐佩琪进一步介绍,在实现智能康复设备“便携性”的同时,康复的性价比也是能否实现居家康复的关键因素。
为了降低轻量级智能康复机器人的价格,徐佩琪和他的团队坚持纯自主研发,哪怕是一个小模块、一个小小的电路板控制,还是一个小小的算法创新。 “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掉多余的硬件接口芯片,把成本控制到最低。”徐佩琪告诉记者,此外,聚焦C端家庭的销量是B端医院的10倍,巨大的潜在体量有助于与供应商谈判价格,进一步降低成本。
徐佩琪一行正在调试设备、测试功能
“未来买一部手机的价钱,就够买一台‘背包康复仪’了,如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使用,单次使用的价格就和一杯咖啡差不多。”徐佩琪说。
患者使用“背包康复治疗师”
趣味:让康复治疗产生自主的“顺从性”
“背包康复器”进入患者家中后,在没有专业医生指导监督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患者的康复时间和康复效果?
智康机器人也考虑到了这一点。“首次使用,我们会请合作的治疗师先对用户进行评估,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设计了不少适合老人的游戏,配合康复课程。”徐佩琪介绍,传统康复治疗目标不明确,康复动作枯燥单一,因此很多患者在康复中不够积极主动、依从性差。“但通过游戏关卡、游戏难度的设定,康复患者每次康复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比如钓一条鱼、下一盘棋、做一个面包等,更容易激发康复的主动性,康复效果更好。”
记者了解到,“背包康复技师”内置钓鱼、五子棋、吃香蕉、碰碰车、做饭等多种休闲益智康复训练游戏,患者将患手放置于仪器上,可根据患者偏瘫阶段等级设定不同程度的机器辅助力量,患者通过玩游戏完成上肢屈伸、外展等动作,从而达到上肢关节活动功能的康复和力量的加强。
丰富的游戏场景、惊喜的随机事件、不断升级兑换积分的机制更容易形成正向激励,游戏结束后还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生成训练报告,实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
“当我到顾客家中进行康复服务时,他们觉得非常有趣。玩完一组游戏后,康复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游戏难度由易到难,他们能逐渐感受到机器辅助的力量在减弱,自主力量在恢复。”一位康复治疗师在使用“背包康复器”辅助顾客治疗后给出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