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三农  工业机器人  乙方  二手数控车床  上海进口报关公司  二手工程机械  二手挖掘机  二手反应釜  2022  二手机械进口报关 

【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⑦】45 年 237 本工作笔记,见证李东英院士的科研精神

   2024-08-12 网络整理佚名550
核心提示:【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⑦】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李东英 李惠兴摄/光明图片45年,237本工作笔记,合计4万页。它们静待在北京四环外的中国科学家博物

【人民需要这样的科学家⑦】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

表现家国情怀的诗文_家国情怀的高中作文_

李东英、李惠星/光明图片社

45年,237本工作笔记本,共计40000页。

它们静静地等待在北京四环外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里,它们普通、不起眼,但任何人仔细观察都会为之震惊!

每一笔、每一个字、每一页都体现了对科研精益求精的追求、对执行党赋予的任务的认真和对日常工作中的勤奋。

这4万页纸币的主人,是我国稀有金属行业先驱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

“知白天所无,行月所能。元旦主题,1951年。”

我轻轻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映入眼帘的是三行遒劲的钢笔字迹,这是第一本,也是四万页笔记本的第一页。

他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话?1951年是怎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这还得从李东英的个人选择说起。

1948年,饱受战争摧残的李东英结束了十年的大学生活,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选择远赴东北,将自己的人生指南针对准国家需要。

当时东北刚刚解放,放眼望去一片狼藉,工矿企业几乎全部陷入瘫痪,急需大量人才恢复生产。

1949年3月,李东英只身来到辽宁沈阳求职,当月被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录用。两个月后,他被分配到抚顺铝厂,参与铝厂的恢复重建。

1949年7月1日,沈阳南站附近的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会议室里,讨论、争论声此起彼伏,大家时而面面相觑,时而无奈摇头。

“来来来,坐这儿听听!”

这句问候语急促而有力,会议室外面一个年轻人正好路过,被这句问候语“吸引”,愣了一下,然后走了进来。

这名年轻人就是李东英。

请他坐下的人,是原东北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副局长孙鸿儒。

原来,这是孙鸿如为了解决当时恢复生产的“瓶颈”问题——硫化矿捕收剂黄药的研制,而召开的紧急会议。

“东英,我们现在急需黄药,你是学化学的,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研制黄药,你今天就去选矿药剂厂吧,别回抚顺了!”孙鸿儒看着他,眼里满是信任和期待。

当时,李东英刚刚在抚顺购置了被褥、锅灶,准备带着妻儿从北平过来与家人团聚。

但想到20多个选矿厂的领导和职工正急切地等待着黄药生产开始,李东英没有丝毫犹豫,当天就到沈阳选矿试剂厂报道。

面对时间紧迫、压力巨大、责任重大的局面,初到的李东英却冷静下来,他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从头开始”——想出新方法,而是选择“和米一起煮”——先分析原有技术条件无法成功的原因。

李东英和工厂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昼夜不停地调试、试验、研究、生产。为了与美国人的方法对比,他还到沈阳外文书店查阅美国的学术论文和专利记录。

仅用了两周时间,李东英就研制出了第一批液体黄药。虽然比原计划多用了一周时间,但还是十分艰难。后来,为了解决黄药的运输、储存问题,李东英又努力拼搏,在1950年下半年研制出了生产固体黄药的工艺和设备。

小小的固体黄药,为东北选矿厂解决了大难题,李东英不仅受到东北工业部的嘉奖,还在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由于业绩突出,尚不满30岁的李东英于1949年10月成为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一家选矿药剂厂——沈阳选矿药剂厂第一任厂长。次年4月,李东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月1日,星期一,晴朗,寒冷……”这本笔记本的第二页和第三页是李东英的第一本日记,蓝色的字迹工整清晰。

1951年,沈阳选矿药剂厂生产任务全部转入正轨,许多选矿药剂厂采用了李东英开发的技术,在东北大面积开展生产。

深受组织信任的李东英满腔热情,今年初就在业务、政治、工作、学习等方面制定了计划,准备大干一场。

正如他在这本日记里写道:“为了忠实而圆满地完成党赋予我的工作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工作计划,并且为了不时检查以纠正偏差,我决心保持写日记这个良好的习惯……”

日记还详细记录了“各选矿厂的科研成果、实验室、自学计划、作息时间”等部分。

在“了解各选矿厂绩效”标题下,列出了五项内容:“访问各选矿厂,了解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报告制度”、“按时提交图表”、“召开好选矿会议”、“有系统、有计划地解决每口井的若干问题”。

作为厂领导,李东英不仅对各单位抓业绩要求,还将为每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列入自己的工作计划。

与前两年专注于解决问题不同,李东英现在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高效完成任务,每天取得进步。在他看来,写日记、做笔记是最好的方式。于是他认真记录每一件事,坚持了45年。

后来,由于国家生产建设的需要,李东英又于1951年9月至1953年11月、1956年9月至1958年6月两次赴苏联进修。

在最初进修期间,他学习、研究了苏联的选矿工艺、技术与设备,留下了21本笔记,为回国后从事选矿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研修期间,他学习研究了稀有金属冶金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留下了23本笔记本,为即将到来的重大突破做准备。

两次培训内容为何不同?李东英回忆道:“当时,我国有色金属最大的短板就是品种少,以稀有金属为主,所以我就重点学习了稀有金属冶金技术。”

学成回国后,李东英为我国稀有金属行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系统地开发了技术路线,还组织开发了当时我国尚属空白的30多种稀有金属的生产工艺技术,为保障“两弹一星”、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型材料的生产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世纪70年代,国际环境动荡,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要解决吃饭问题。李东英再次转变研究方向,专心于“稀土农用”研究。此后,李东英担任原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首席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示范推广稀土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忠实、出色地完成党赋予我的工作任务”,年近60岁的李东英没有退休,担任过包头、攀枝花、金川三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带头人。80多岁的李东英依然不辞劳苦地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布我国主要稀土资源生产和应用区。90岁高龄的他还参与领导了中国工程院有色稀有金属咨询报告项目。

人生的指南针,不断根据国家需要进行调整。李东英坦然说:“我一直怀着对党和人民无限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四万页笔记,一共有多少本书?李东英自己也想不通,“反正也要有卡车来拉走。”他最清楚的是:“只要国家、组织需要,就是你最大的需要。”

光明日报(2024年8月11日第01版)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4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