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三农  工业机器人  乙方  二手数控车床  二手挖掘机  上海进口报关公司  二手工程机械  2022  二手反应釜  二手机械进口报关 

2024 年巴黎奥运会:俄罗斯被联合抵制,兴奋剂问题成焦点

   2024-08-15 网络整理佚名1430
核心提示:赛场与战场,奥运背后的较量

2024年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体育强国俄罗斯未被国际奥委会允许参加本届奥运会,这已是俄罗斯第二次以国家名义未能参加奥运会。

上一次是俄罗斯被国际体育仲裁法庭裁定违反反兴奋剂中心规定,俄罗斯运动员只能以俄罗斯奥委会的名义参加2021年第32届东京奥运会,夺得奖牌后升起奥林匹克会旗、奏响奥林匹克会歌。

部分。

巴黎奥运会上,俄罗斯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约40个国家的抵制。据美国称,抵制俄罗斯参加奥运会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军事行动;同时,美国还担心俄罗斯体育界的兴奋剂问题会给其他运动员和国家带来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资深记者萨苏:

“只有那些宣称不支持俄罗斯战争政策的人才能参加奥运会。这实际上剥夺了大多数俄罗斯运动员的参赛机会。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讲师李俊荣:

“国际奥委会不让俄罗斯派队参赛的原因之一,是西方舆论和政府施压的结果。现在世界上有两场重大战争,一个在乌克兰,一个在加沙。为什么只有俄罗斯被禁止参赛,而以色列却可以参加奥运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宏:

“体育不应该受到大国关系的影响,但从奥运会开始,体育就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抵制或拒绝一个国家参赛也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是一种政治态度,是孤立俄罗斯的重要一环。”

美俄两大大国之间的竞争自苏联时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自20世纪40年代冷战开始以来,作为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代表,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双方在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的竞争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美苏在体育领域的竞争借奥运会而愈演愈烈。1952年,苏联代表团首次亮相奥运会,时隔十月革命30多年。苏联之所以“迟到”,是因为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认为奥运会是资产阶级活动,不屑参加。

二战后,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苏联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舞台,同时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这个舞台上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一较高下。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讲师李俊荣:

“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美国,还是社会主义的苏联,都想在不同的领域展示自己制度的优势。除了军事、政治,科学、艺术、体育,特别是奥运会,也是双方竞争的平台。”

部分。

1952年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当时苏联派出了295人的庞大代表团。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奥运首秀便一鸣惊人,夺得22枚金牌、30枚银牌、19枚铜牌,位列金牌榜第二位。虽然苏联队的金牌数是美国40枚奖牌的近一半,但两国奖牌总数却超过70枚,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从此,奥运赛场进入美苏争霸时代。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苏联一举超越美国,以37枚金牌成为奥运会新霸主。随后的奥运会,苏联与美国轮流占据奥运金牌榜第一、第二的位置。

资深记者萨苏:

“冷战期间,双方无法在战场上真正竞争,所以奥运会实际上就是他们战斗的舞台。”

1972年9月10日,奥运会篮球决赛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宏:

“篮球是美国具有优势的传统运动项目,苏联希望通过国家和训练机制,打破美国在这方面的垄断,证明苏联在科学、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社会制度优势优越”。

其实,当时美国和苏联可以在导弹、卫星上较量,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苏联能在篮球项目上战胜美国。1952年至1968年,苏联队在五届奥运会上共获得四枚银牌、一枚铜牌,共计六次输给美国,其中1956年奥运会两场比赛,美国总共输了64分。

慕尼黑惨案发生在慕尼黑奥运会男篮进入决赛后,当时苏联方面曾希望以恐怖袭击为借口退出比赛,甚至准备了电报和新闻发布会。但最终,苏联主教练康德拉申还是选择参赛。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宏:

“慕尼黑惨案的背后是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的地位问题,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力量。以色列一直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支持,而阿拉伯世界是当时苏联支持较多的。慕尼黑惨案带来的一系列安全和国际政治冲击,使得苏联想要退出竞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巴勒斯坦人的一种支持。”

这是国际篮球史上最传奇、最有争议的一场比赛,苏联队身穿红色队服,美国队则身穿白色队服,当时媒体形容这是“世界两大强国争夺霸权的较量”。

比赛还剩3秒,科林斯有两次罚球机会,如果罚中一次,比分将打平,如果罚中两次,美国队将领先一分。科林斯两次罚球命中,美国队和现场观众欢呼雀跃。但故事并没有结束。美国队罚球命中后,苏联队迅速发底线球,时间只剩1秒,裁判却吹哨停止比赛,称苏联队在美国队罚球时叫了暂停,比赛重新开始。苏联队刚发球,终场哨声就响起。美国队如释重负地离开了球场,但没过多久,他们又被叫回场上重新比赛。裁判给出的理由是,时钟没有准确地拨回发球前3秒。比赛继续进行,时间只剩3秒。苏联球员埃德斯库长传给发球线上的亚历山大·别洛夫,一击必杀,苏联队完成对美国队的最后一击,比分锁定在51:50,美国队迅速向裁判提出上诉。

资深记者萨苏:

“裁判委员会有五名裁判,其中三名来自苏联阵营,分别是匈牙利、古巴和波兰,另两名来自美国西部阵营,分别是波多黎各和意大利。最终投票结果是3:2,因为裁判既可以基于自己的专业角度做出决定,也可以基于自己阵营的角度做出决定,最终苏联队获胜。”

因为最后3秒的争议,篮球世界冠军美国队被挤下了最高领奖台。他们不想成为冠军的陪衬,于是就有了这张著名的照片:美国国旗在体育场上空飘扬,但领奖台上却没有美国人。这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亚军领奖台上空无一人。

部分。

1980年,苏联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主办城市为首都莫斯科。对于苏联来说,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并不容易。

莫斯科奥运会正值美苏冷战高峰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双方频频驱逐对方外交官、关闭对方领事馆、逮捕对方间谍。

1979年12月,苏联军队分两路对阿富汗发动突然袭击,在七天之内攻占了阿富汗所有重要城市,完成了军事占领,建立了亲苏傀儡政权。这一事件导致许多国家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0年元旦前夕,卡特总统发表声明,如果苏联不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将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由此,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最大规模的抵制运动拉开帷幕,抵制风潮迅速蔓延,最终美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日本等60多个国家没有参加莫斯科奥运会,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运动员以个人身份参赛。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宏:

“对美国来说,如果能够成功抵制或者取消苏联举办的奥运会,无疑是西方世界一次巨大的外交胜利,证明苏联被世界孤立和抛弃。”

1980年7月19日,莫斯科奥运会正式开幕。在当时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8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本届奥运会。8月3日的闭幕式上,按照惯例,比赛场地应升起下一届奥运会主办国的国旗,但由于美国的抵制,莫斯科没有升起美国国旗,而只升起了主办城市洛杉矶的城市旗。

资深记者萨苏:

“苏联没有升美国国旗,而是升了下一届奥运会的城市旗帜,是表达自己的不满。1980年,冬奥会在美国举行,苏联派队参加奥运会,希望通过奥运会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后攻打阿富汗,双方发生尖锐对峙。

当时它已经派队去美国参加冬奥会了,它以为美国也应该给它面子,派队去参加。但最后美国并没有给它平等的机会。所以最后它一方面没有升美国国旗,另一方面它的吉祥物是一只熊,并且在最后的表演中流下了眼泪,表达了对这届奥运会的遗憾。

1984年苏联抵制洛杉矶奥运会,理由是苏联运动员在美国不安全,这个理由其实很牵强,现在看来是对美国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报复。

洛杉矶奥运会共有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余名运动员参赛。尽管失去了苏联等强劲对手,但美国成为洛杉矶奥运会的最大赢家,夺得83枚金牌,奖牌总数达到174枚。也正是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60发慢射手枪冠军,为中国队夺得首枚奥运金牌。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夺得15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四位。

资深记者萨苏: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尽管遭到苏联及其盟国的抵制,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参与,使奥林匹克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无论人类之间存在什么差异,奥运会都是和平的盛会和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归国际奥委会后,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讲师李俊荣:

“80年代初期,苏联给人的印象比美国更差,虽然苏联也发起了抵制,但参赛的国家只有10多个,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派运动员到美国洛杉矶参赛。80年代初期,两个超级大国的国际声誉是不一样的。”

部分。

1991年,苏联解体,作为苏联“最大接班人”的俄罗斯,在奥运会上依然表现不俗,与美国在奖牌榜上一较高下。奥运会之外,两国之间的竞争也充满火药味。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媒体拍到正在观看开幕式的普京接完电话后转头看向美国总统布什,两人交谈了几句。普京表示,俄军已经开始进入南奥塞梯,计划展开军事行动。

资深记者萨苏:

“小布什说,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格鲁吉亚境内有一个叫南奥塞梯的小地区,但南奥塞梯人想和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合并,加入俄罗斯联邦。但格鲁吉亚不同意,因为根据国际法,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自己的领土,所以双方在这里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

格鲁吉亚之所以敢与俄罗斯对抗,背后有美国和北约的支持,想借普京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机发动军事行动,但俄罗斯仅用了五天就结束了战争。

回顾历史,美俄之间的竞争几十年来从未停止,从奥运会到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如今,从俄乌冲突到中东乱局,两大大国的较量都已落幕。奥运会期间,“相互理解、持久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何时才能回归纯粹的本质?

制片人:何继宁

导演:张猛

责任编辑:李伟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4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