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苏艳 杜茜
近日,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河海大学原创舞蹈《南水北调》、原创朗诵《百川流千里》、原创合唱《情深意浓》、民乐合奏《抒情变奏第三运动》、美育案例《理工科院校美育浸入式行动的高质量实践探索——以河海大学美育浸入式行动为例》获全国美展一等奖,并创下全国美展作品数量第一。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二,在部属高校中排名第一。这些独特的文化教育成果,生动展现了河海大学师生对治水事业的坚定信念,对治水使命的传承与发展。弘扬河海大学“天下第一器就是河海”的办学宗旨和责任。
塑造河流和海洋特征
“作为河海大学的学生,首先要学习了解河海大学的历史和光荣传统,特别是河海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光荣的红色校史。”在“开学第一课”上, 2023年“开学第一课”到来之际,学校党委书记唐洪武给新生寄语。
据悉,河海大学依托校史馆、张闻天陈列馆和颜凯、徐志伦、刘广文陈列室,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教育通过主题档案展、档案实景课堂、“红色放映室”等活动,开展各级党组织红色档案宣传教育,把红色档案开发利用与党性教育、“四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用好红色档案资源。目前,张闻天陈列馆已被评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红色地名、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学校以此为基础提出的“利用校园红色资源打造‘真、实、敏、人’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被教育部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项目”。教育部。
在日前举行的河海大学第三届水文化节开幕式上,学校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共建“水文化教育基地”。在前两届水文化节上,学校与扬州其他5所水利高校共建“水利科研联盟”,共同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河海大学从引领水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与使命出发,积极探索水文化成果落地——搭建学科发展史数字展示平台,联合共建中国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等科研教育基地,在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水利博物馆;承担水利部大江大河文化故事系列、中国少壑保护发展规划研究等重点项目;原创舞蹈《玉枝》、《港珠澳大桥》 《南水北调》获全国美展一等奖,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在常州河海大学新校区,水文化景观“著名水利名人画像”、“上善若水”地面雕塑、“海纳百川”风景石等向师生开放参观。
讲述江河大海的美好故事
“有故事、有情怀、有文化,这些光影深处的河海故事,有趣又合乎逻辑。我会把每一个视频都收藏起来,激发我久违的对河海的热爱,感受对祖国浓浓的爱。” 2022年3月15日,河海大学推出“河海故事”系列老物件专题视频,纪念107年前“老河海”开馆仪式。其中,首任校长许兆南的笔砚、手提箱杰出校友张闻天的遗物、严开院士的打字机、“老河海”第一张毕业证书、跨越百年的校服等,让师生们表达了对祖国深厚而持久的感情。河海精神。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在大桥的筹备和建设过程中,大批河海大学校友积极参与。比如,中交集团项目见证人朱立祥“十年修桥,初心不变”的四工院、“从未离开,和我一样见水”的道绥工程勘察项目负责人朱留文、马秋竹、 “用脚步丈量海底”的海上工程勘测负责人、“把伶仃海孤岛变成海洋”的岛隧工程东人工岛工程总工程师赵晖绿洲”……为了打造国家的重型装备,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中。学校还派出数十名“小海螺”记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到广州、珠海、上海、天津等地,深入采访了近40位河海大学桥梁建设者。稿件《河海大学校友在桥梁建设中港珠澳大桥项目”成为江苏省委宣传部年度重点支持名单,亮相江苏书展。
围绕国家大河战略主题,深入讲好“河海故事”。河海大学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勇担建设强国新文化使命,以改革进取的雄心,全面提升了学生文化素质、教师文化素养、学校文化品位,为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注入了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
光明日报(2024年8月19日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