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三农  工业机器人  乙方  二手数控车床  二手挖掘机  上海进口报关公司  二手工程机械  2022  二手反应釜  二手机械进口报关 

杜甫陇蜀诗路:从入陇到入蜀的诗意之旅

   2024-08-28 网络整理佚名630
核心提示:作者:蒲向明(陇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杜甫的陇蜀诗路,是他人生第四期漂泊西南的开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初,立秋后不久,杜甫放弃华州司

杜甫陇蜀诗行,标志着他第四次西南流浪时期的开始。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初,立秋不久,杜甫辞去华州节度使之职,离开关中,携家眷西行,越过龙坂关进入陇右,先后在秦州、成州(铜鼓县、李亭县)居住,年底到达成都,历时半年。诗人沿着陇蜀之路“记诗”,取得了重要的文学成就。在明代诗人眼中,杜甫陇蜀诗罕见地将生动的描写与历史的纪年相结合,创造了诗文的创新与奇迹,极为可贵。纵观杜甫陇蜀诗行,可分为从入陇到入蜀三个阶段。

乾元二年,杜甫西行秦国,开始了去陇的旅程,这也是陇蜀诗路的第一站。诗人经过陇州,翻山越岭,于七月底八月初到达秦州陇右。这条诗路,就是“陇山(龙坂)——城北寺(秦州)——驿道——渭水岸——南国寺——洞柯沟”的生活和创作。其中《归山寄佐三首》《离秦州》《赤谷》反映了他从秦州城迁居到洞柯沟西直村的时间和地点,也证明了他曾在秦州居住过的历史事实。从《寻觅西直村草堂诗二首》和《夜宿赞公土房诗二首》看,他甚至试图在东柯沟西直村定居,做了一些基础工作,但最终因生计困难等原因未能如愿。以《秦州杂诗二十首》为代表,杜甫用诗歌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生活的艰难、社会生活的极度孤独和日常生活的不快。创作题材扩大到政事军事、边塞风光、亲友思念、游历生活、景物描写等,诗风也由平淡中庸转变为狂野险峻、凄凉凄美。《秦州杂诗》系列是杜甫五言诗创作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峰,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审美价值。诗人在秦州居住的三个月里,共创作了87首作品,几乎每天一首,体现了他“年老难尽才华,秋至意长。物情尤见,诗者不能忘”的历史责任感和责任感(《送高三十五彭州使、岑二十七郭州长三十云》)。他在秦州的创作,采用了客观冷静的“诗史”风格,没有刻意美化田园风光,没有夸大山川宁静安逸的气氛,即使在描写山川的寂静时,也没有过分强调隐逸超脱的思想,没有失去平叛的信心和扶持国家大事的执着。

杜甫离开秦州,南下到成州,这是陇蜀诗路的第二站。此行原本是一封请帖,但诗人的想象过于美好,导致他在成州铜鼓县(今甘肃成县)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空白。十月初,杜甫收到铜鼓一位“好主人”的来信:“镇上有好主人,情似相逢。信中言辞妙绝,远客惊其深情。”(《霁草令》)杜甫被信中的描述深深感动,决定带着一家六口南下铜鼓。出行前,他做了一些富有远见的推测:“无食问世间;无衣想南州。” “草木尚未黄落,闻山河清静。李亭之名更胜,下有好田。山药多可填肚,崖蜜亦易求。竹林密冬笋,塘清可当舟。”(《离秦州行·乾元二年秦州出铜鼓县游记》)诗人把“南州”比喻为“世外桃源”,对“山河清静”“李亭好”“好田”“山药多”“崖蜜易求”“竹林密冬笋”“塘清可当舟”等景象充满了无尽的向往。从《别秦州》和《赤谷》两首诗判断,杜甫一行于十月中旬某日半夜从秦州城出发,经铁塘峡、盐关、法净寺、龙门镇、尼公山等地,十一月底到达铜鼓县城。根据史料、地理资料和杜甫诗文考证,诗人与家人“离开秦州”后,在陇蜀的迁徙路线是,先南行至秦州区暖河湾、皂郊镇一带,再西转至理县平南镇、天水镇、盐官镇,西和县长岛镇,随后又折南行,经西和县南部的青羊镇、八峰崖至成县西北的府城村,再东至现成县城区,最后居住在城南飞龙峡凤凰台脚下。杜甫在龙蜀的第二站旅程中,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写下了《别秦州》、《赤谷》、《铁塘峡》、《燕井》、《寒峡》、《法净寺》、《青羊峡》、《石坎》、《龙门镇》、《鸡草岭》、《尼公山》、《凤凰台》等十二首游记诗和《铜鼓七歌》、《万丈潭》等。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游记特色,艺术造诣朴实深厚,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令人钦佩。

杜甫从铜鼓县出发到成都府,这是他龙蜀诗路的第三站。他一路南下,每到一处,便赋诗一首。千里江山在杜甫的诗中清晰地描绘出来,仿佛就在眼前。宋代学者朱弁评论说:“此外,《从铜鼓县出发》中还有《万丈潭》、《木皮岭》、《白沙佛》、《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龟阁》、《居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等,无不以画师之笔,描写造物之奇妙,泣鬼神之情,惊天动地之词。但皆以当下经验,非虚构,故无一可言,读之人皆能领悟,犹如身临丘陵谷中。” (《风月堂诗话》)这组陇南至成都行诗所谓“画眉笔”,就是在这次诗意的旅程中,作者用文字记录下了地理、历史、人文的信息,作品具备了地图的特性和功能,把所谓“杜陵诗卷是一幅地图”这一历史结论付诸实践。这组诗的奇妙之处,在于诗意境空旷深远,增加了读者想象的空间。通过选取不同的意象进行对比,表达出感动天地、使鬼神为之哭泣的生动而复杂的诗意情绪。行文中特别突出了意象间的距离感和空间感,读来令人赞叹。这些成就,都归功于杜甫对这次诗意之旅的亲身体验,而非刻意创作。即使后人读来,也浅显易懂,仿佛身临其境。宋代学者葛立芳指出:“《从铜鼓县来》云:‘何以逼我苦役?一年四行侍奉,当从陇右至剑南。’”(《韵余阳秋》)杜甫的诗行是他“四行侍奉”的最后一段,可见他的旅程并不像评论家所说的那么轻松。他在昏暗的月光和星光下艰难地越过青泥岭,经过从黑夜到白昼的艰苦跋涉,才渡过嘉陵江到达飞仙岭。因此,江西诗派批评家便把杜甫游历陇蜀的诗文风格,与司马迁的写史风格作了比较:“两首游记,自《出秦州》至《凤凰台》、自《出铜鼓县》至《成都府》二十四首,皆依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无一错误。韩子苍(韩居)曾论此等诗文风之变化,当与司马迁诸赞并列,文人当常诵。”(宋崔德甫《杜公部草堂诗话》)苏轼也同意这种观点:“东坡谓杜甫如司马迁,自知之明。”(宋许懿《延州诗话》)这种写法的变化,就是以诗为史,后世称之为“诗史”。

杜甫陇右诗117首_杜甫陇右诗的内涵_

杜甫陇蜀诗道“诗史”的思想在他生前就已出现,而“诗史”写作体裁经过后世的发展,已形成体系。晚唐孟起关于杜甫陇蜀诗说:“杜甫遇安禄山之祸,游走陇蜀,诗中无不记述,无一遗漏,故时人谓之‘诗史’。”(《原诗·高义下》)显然杜甫在经历陇蜀诗道后不久,便将沿途所见所想所感,以诗篇详尽表达,时人谓之‘诗史’。这一观念也对宋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记载于正史之中。 《新唐书》记载:“杜甫亦善描写时事,韵律精深,能写万言而不衰,世称‘诗史’,实至名归。”(《文人传》)。唐宋人的这种“诗史”观念,不仅被明清诗论家广泛接受,而且有了新的发展。明代蒋进士说:“少陵入川诗、子侯柳州笔记,粗犷奇特,深邃犀利,自然为此地千古定位,与此地奇绝妙文笔相称。”(引自郭增新《读杜笔记札记》)这是杜甫“诗史”风格与柳宗元山水散文的横向比较,即用平实的文笔,恰当的细节,真实准确,叙述山川奇特之处。二者之间有许多可比较之处,相似之处值得拥有,但杜甫有关陇蜀的诗作深邃奇特,自有其高风范。明代学者江盈科评价:“少陵在秦州之后的诗作,突兀雄浑,与前作大不相同,没有刻意改变风格的意思。蜀地山川自然别具戏剧性,能传神境界,人读之,犹觉山川近在眼前,如春蚕吐茧,诗以物喻物,此真诗人之作。”(引自《杜诗详注》卷八)这恰如其分地注解了“诗史”写作风格的深刻内涵和因陇蜀诗道而产生的创作风格迅速转变。

清人李隐笃说:“万里之行,山川之险恶,岁月之冷暖,社会交往之起伏,无不详尽叙述,实为一部诗史。”(引自杨仑《杜诗镜》卷七)此说显然将“诗史”的写作方式延伸至杜甫从关中到陇南,再从陇南到四川成都的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并将与诗人旅途有关的季节变化、社会交往和创作纳入其中,突出了将《三仕》和《三别》纳入“诗史”系列的特色。清人沈德潜评论:“从秦州到成都的诗篇,深邃清澈,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无不完整,山川与诗人相互触发,故古今独一无二。” (《唐诗集》)意在概括杜甫陇蜀道诗的各种艺术特点。杜甫陇蜀诗创作,在历史写作风格上,注重客观写实,把陇蜀、秦陇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凄苦生活等生动地呈现出来。不同于以往以抒情为主的游记诗,从而凸显出鲜明的特色:诗骨扎实,髓蕴丰厚,格调清新,诗运多变。明代学者周廷说:“少陵蜀诗,皆无妆饰以强骨,气韵充盈以润髓,破格律动四肢,每首诗都充满玄机深邃,诗运变化达到了极致。” (引自《杜甫诗细说》)称赞之恰当,不必多言。

光明日报(2024年8月26日第13版)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4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