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这种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千万工程”和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注重在保证精神富裕的同时实现物质富裕,使农村共同富裕成为现实,为进一步推进“三农”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亿元工程”全称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省基层农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实践,从乡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打造了千个美丽乡村,惠及万千农民,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了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枫桥经验是指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县(今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经验,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不报矛盾,就地解决,做到抓得少、治得好”。为此,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亲笔题词“各地都要把‘枫桥经验’办好”,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枫桥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党和政府行动起来,依靠群众,防止纠纷,化解矛盾,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经验。桥心经验成为新时期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
新时代的“千万工程”与“枫桥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千万工程”“枫桥经验”为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宝贵的成功范例。
“千万工程”通过创新乡村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农民物质财富积累带来了新机遇。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千万工程”通过乡村整治、经济发展、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兴的互联网热潮,形成了“美丽乡村+”、“互联网+”等现代发展模式。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千万工程”依靠实践经验和发展实践,使农村在致富事业中“怎么办”“怎么办”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为农村发展新的优质生产力铺平了道路,吹响了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通过深入贯彻“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得到明显加强。在这个过程中,党的领导得到一贯坚持和加强,保证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在各地区、各层次工作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覆盖,不仅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党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形成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治理效能,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时期“千万工程”与“枫桥经验”:当代群众路线的成功范例
“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财富之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治理的深刻认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过程,就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创新和落实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的过程,这包括创新动员、组织群众的具体组织形式,如社区自治、社会组织等,使群众更广泛地参与社会治理,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我们还注重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能,推动社会治理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千万工程”的核心,这一理念强调乡村建设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动员、组织群众,让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千万工程”使农村农民由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创新。虽然“千万工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但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农村意识到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的到来,而应该立足自身实际,主动适应时代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吸引人才,共同开创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这种让群众当家作主的工作方式,不仅汇聚了群众的力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新时代的“千万工程”与“枫桥经验”: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作为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典范,“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彰显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的文化自信。这一经验深深扎根于中国治理实践,同时吸收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枫桥地域文化。在“枫桥经验”的引领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运用了调解对峙、村长议事、村规民约、家规家训、道德红黑名单等道德治理方法,有效预防和化解了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这些实践不仅促进了民心相通、城乡和谐,更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千万元工程”彰显了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千万元工程”从一个个突破点开始,逐渐掀起了乡村全面改革的浪潮。乡村发展涉及多领域、多方面,“千万元工程”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这个关键环节入手,逐步拓展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带来了乡村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充分利用了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实现乡村振兴,为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