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种独特的高校专利转化闭环系统.
不久前,成立仅11年的上海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上海科技大学”)已有4篇论文入选人工智能领域最佳论文或提名三个顶级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的主要作者为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这些写在纸上的科研成果,并不是睡在“象牙塔”里。自2013年成立以来,上海科技大学所有中外专利的年许可转化率已达到25%。其中,PCT及国外/地区专利申请量占比30%,专利申请及许可转化率达到70%;2018年以来,专利许可合同额累计超过70亿元,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高校专利转化合同额前10名。
为什么这所11年历史的“双一流”大学,专利转化率如此之高呢?
在这份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背后,上海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 (OTT) 发挥了非凡的作用。自 2019 年 OTT 成立以来,上海科技大学技术衍生出 50 多家科技企业,获得超过 18 亿元的社会资本早期投资,目前约 30% 的初创企业处于首轮融资中。这种独特的大学专利转化闭环系统为早期资本打开了科学之窗,为科学衍生的未来产业竖起了风向标。
上海大学多学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实验室 - 圆顶光场。
什么是 OTT?
上海科技大学OTT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而是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全过程、全生态的闭环系统运营者。它不仅是学校行政的一个职能部门,也是成果转化和创业实践教育生态的核心驱动力。
“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专业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人员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而管理者则负责探索和建立概念平台,帮助创新进入“产品”阶段。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尹杰认为,只有形成合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才能在各自领域不断创新发展,形成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
早期创业学校第 89 讲。
耀科智能首席执行官、上海科技大学智能视觉中心原副主任、助理教授石志儒博士表示:“学校非常支持师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孵化企业。而且,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组织活动很多,学校的创业创业氛围非常浓厚。2020 年 5 月,上海科技大学 OTT 成立早期创业学院,邀请了一大批来自科技企业、律师事务所、创投等的专家进行授课,让师生了解从科学家到创业者的思维转变过程,以及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产品的转变过程, 已经举办了近 90 届。
上海科技大学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创业实践教育和成果转化平台。目前,OTT 已服务了包括上海在内的 13 个城市的 104 所高校和研究所的 2500 多名师生,超过 960 名投资者参与了六次会议。
在上海科技大学创业大会上,以录制视频的形式播放了一等奖获得者的项目路演和获奖感言。
[学校内外孵化器的“双重祝福”]。
依托上海科技大学“校内孵化器+校外产业孵化集群”的广泛创业实践网络,公开孵化初创科技创新产业种子,面向公益事业。
去年,Discovery Biologics 开发的分子软管 GT919 成功入组了首例患者。当天,平台研发的分子软管GT929获得CDE临床试验批准。基于这两个里程碑的进展,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院孵化的生物制药公司正式成为蛋白降解小分子药物领域的临床阶段生物医药创新科技公司。
标准-新生物体。
2016年底,StandardNova创始人杨小宝回国,加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江彪课题组,作为技术带头人开始了他在蛋白质降解领域的科研工作。2019年5月,在上海科技大学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资本和大型药企对研究团队给予关注,希望将科研成果转化,进行2000万元的股权投资。杨小宝介绍,在上海科技大学OTT的支持下,最终孵化了上海科技大学第一家生物医药公司——标新生物科技。
标新生物科技研发办公室。
在国际权威科研期刊上发表了 8 篇文章后,杨小宝作为服务发明人申请了 11 项专利。为了成功转化科研成果,上海科技大学作为这些专利的所有者,根据首付、里程碑和销售佣金,将其中 9 项专利授权给标新生物。
在专利授权过程中,上海科技大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专利授权。“在市场上获得公平的专利价格通常需要很多时间。”杨小宝说,一般来说,专利许可方双方通常会就转让价格和股权进行几个月的谈判。然而,秉持开放的精神,上海科技大学迅速完成了专利授权,只要求将创新的“根”留在上海科技大学,让市场检验科研成果,而不是让结果沉睡在象牙塔里。
GT929 I/IIa 期临床试验启动会议。
迄今为止,标新生物已独家授权引进上海科技大学蛋白分级药物(PROTAD)平台技术专利包,并在此基础上持续自主创新。2021 年 11 月,标新生物再次获得超过 1 亿元的融资。今年 6 月,Benchmark Biotech 完成 A 轮融资,以加速蛋白降解药物的临床转化。
[科学家创业会影响科学研究吗?
在上海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各司其职——教授搭台,毕业生唱歌,有创业能力的产业人员负责运作。学校一方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也为师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上海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师生的科研成果,只要研究成果有价值,学校就支持他们申请专利。
陈佳是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基因编辑中心主任,正旭(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14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 Jia Chen 回国加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年,陈佳参加上海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大会,项目获得三等奖,获得4000万元A轮融资。在上海科技大学 OTT 的帮助下,2020 年,Sequence Biotech 成立,正式将科研项目推向转化应用。
陈佳教授.
科学家创办企业会影响他成为教授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吗?其实,陈佳也曾犹豫过要不要“创业”。“因为既是教授又是企业创始人,这可能会很累。”陈佳坦言,当时学校OTT的负责人找到他,鼓励他尝试一下。想了很久,陈佳决定和另外三个研究合作者一起创业,每个人都负责一个方向。他们同意投资机构的意见:教授仍然是教授,在实验室的广阔领域内进行自己的研究,确保持续的研发能力,并将公司的管理权移交给具有相同理念的企业高管。
目前,正旭生物已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和近3亿元A轮融资,并与上海科技大学签订了专利组合总金额超过1.7亿元的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如果公司走在正确的轨道上,“你不必担心你的研究无法进行。我可以更好地沉浸在科学研究的世界中。陈佳说。
陈佳教授和学生们。
在王杰看来,OTT 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核心关键词:一是“跨界”,集高校创新资源、产业资源、资本投资、政府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二是“转型”,践行有效的机制模型,真正高效地推动成果转化;三是“闭环”,即在闭环中运行高质量知识产权,推进创业实践教育,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产业早期孵化器等,构建更完整的创新生态链,提升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