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的秋季学期已经开始,很多人都注意到,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已经启用新教材,包括《品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这三门课程都使用了教育部新教材。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三本统一教材,本次修订也是2017年三本统一教材投入使用以来的首次修订。那么,为什么要修订教材?新教材都有哪些变化?我们该如何用好新教材呢?
开学后第一堂语文课,全国小学一年级学生均使用新修订的统一《语文》教科书。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副校长、语文老师王红:拿到教材后,我们心里很放心,发现教材有一些适当的增删、调整、组合。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字数是300字,现在一共有280字,一些学生看不懂的课文也做了删除或调整。
除语文课外,修订后的新教材还用于一年级的品德与法治课。
除小学一年级外,初中一年级的“历史”、“品德与法治”、“语文”三门学科也使用新修订的统一教科书。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初中历史老师张健:历史教科书上有时间轴的概念,就是让学生在学完这个单元之后,能够清楚的知道这个单元、这一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处于一个什么时间位置。
“品德与法”“语文”“历史”三门学科使用教育部编写的义务教育统一教科书。
2017年秋季,三本统一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用,这是三本教材启用七年来首次修订。
经过两年多时间,三门学科统一教材修订工作已完成。
今年秋季学期,修订后的教科书将在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启用;2025年,在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面替换。
那么为什么要修改呢?
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刘红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材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落实这些要求,将进一步增强国家力量,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第二个背景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22年教育部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第三个背景是社会各界对提高教材质量提出了新的期待。
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为加强编辑力量,增强对修订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把控,本次修订按照总编辑负责制,分学科成立了教材编辑委员会。
编辑委员会负责教材的宏观设计和框架规划,修订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和编写,这样的安排确保教材的每一次修改都兼顾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
新修订的教材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时代感十足,比如七年级的语文课本就增加了一篇讲述黄文秀故事的《青春之光》,这是一篇专门为新教材编写的课文。
义务教育语文统一教材编辑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军决定写一篇反映黄文秀杰出事迹的文章,用年轻人的形象去打动学生。因为年轻人的形象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让他们理解,也更容易影响他们。
义务教育《语文》全套教材共增加了20篇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选课文,特别注重选取反映新时代历史成就、历史变革的课文。
时效性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新教材突出新时代教育主题,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激励学生牢记使命、学会报国。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副校长郭志斌:不仅要教孩子有道德修养、责任感,还要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我们作为教师,育人、育孩子、育心。我们育什么呢?培育我们的民族文化,培育我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新修订的教材在体现时代性的同时,还强调对革命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新修订的三本教材的突出特点。
在《道德与法律》教材中,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辑委员会主任孙帮柱:为了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二年级有《我要弘扬传统美德》,四年级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循序渐进。
修订后的《历史》教材,更加系统地呈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成果和科学技术成果的内容。
必修历史教材编委会主任 张海鹏:我们会讲中国历史上每一代都有多少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科学家,他们给人类贡献了多少发明创造、文学艺术。这告诉我们中华文化是优秀的,值得我们热爱。
此外,《历史》教材修订内容还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工程的最新成果,依据考古发现成果,增加了蓝田人和郧县人的介绍,重点介绍了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进一步讲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的史实。
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在传统文化方面也做了进一步提升,编者对教材中的古诗文、散文逐篇校对,选取较为权威的版本,调整完善了注释,《语文》教材共计选取了353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
在北京五十七中学的“品德与法治”课上,初中生活的开启讨论,不仅有理论学习,还有行动讨论,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行合一。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初中德法教师邓欣:新教材与新课程标准更加紧密地衔接,在核心素养方面更加突出实践性,让学生从理论课堂走向社会实践。
通过章节、栏目的调整和增设来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是本次教材修订的一大内容。
2022年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课程的全面性、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修订的教材章节的设置与调整也契合了这一目标。
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增加了“排序与交流”环节,初中阶段增加了“综合阅读练习”,并对写作专题进行了调整。
为更好检验教材适用性,2023年下半年,教育部组织全国550多所学校、2000余名教师、10多万名学生进行了试教试用,并组织5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详细评审。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汉语教师试教六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汉语老师田杨懿:这个部分改版之后,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同时训练语言能力、写作、口语。需要梳理、总结、组织,这是思维的体现,对提升孩子的汉语素养和核心素养有明显的价值。
在试教试用阶段,一线教师还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些内容也被融入到教材修订内容中,增强了教材的适用性。
北京中学历史老师王亮: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学习情况,我们建议编者把教材写得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学术性。
教科书体现国家意志,三本统一教科书极其重要,三本统一教科书在颁布前经过多轮严格审查,确保政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琪:我们依托大中小学德育综合、语文、历史、思政四个专业委员会进行审查,历时十九轮,参加审查的专家共有211人,经过专家委员会审定通过后,要按程序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
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刘红杰:三部教材都是立德树人、育人的核心教材,这次修订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修心育人,打造修心、启迪心智、增长智慧的教材体系,用精品教材教育引导学生打好中华根基,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精神,提升为新时代建功立业的本领和本领,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人的根、人的魂。
“教材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是教师教书、学生学书的重要工具。”为用好新教材,教育部已开展全国骨干教研人员示范性培训,各地已完成全体教研人员培训。教育部表示,教材投入使用后,将继续监测教材使用情况,组织编辑、审查专家深入一线跟踪督导,听取民意,提升教材质量。新学期、新教材也将开启立德树人、修心育人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