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邓辉、唐倩儿、周世祥、张亚雄
“是时候开始了!”又一个新学年即将到来。校园里,到处都是欢快跳跃的身影,总有清脆悦耳的朗读声。
从小学、初中到大学,从教学、科研到实践,一幅报教强国、人才蓬勃成长的美好画面正在中华大地上缓缓展开。
“要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制度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描绘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六年来,教育战线肩负着为党和国家育人的崇高使命,着力培养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任务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培养品行高尚、有理想的人
“你是中国人吗?”“是的!”“你爱中国吗?”“爱!”“你想要中国吗?”“是的!愿祖国繁荣昌盛!9月,在南开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誓词响彻云霄。
89年前,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著名教育家张伯凌向全体师生发出了“三个爱国问题”。在新时代的南开公园,每一次开园典礼,新生们在校长的带领下重新审视这“三问”都成为一种做法。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地说:“我们培养的人民,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教育战线始终坚持以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品行高尚、有理想追求的人。
从颁布《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到成立高中小学思政融合指导委员会,再到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意见》, ......一个又一个项目,我们逐渐为办学和治学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小学
各阶段全面运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高等院校开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思想导论》课程,统一教材使用全面覆盖,以《导论》为核心的课程群不断完善......教材系统深入,精准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脑海、深入心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连续7年贯彻实施,“走访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足迹”、“总书记习近平大学生”等活动持续推进......“大思政课”生动有用,激励青年学生在时代洪流中践行青年责任。
一本准备笔记书,注释的细节和修订的勤奋令人惊叹;手绘图画和创新的板书反映了对教育的深厚情感......一批又一届的教师勤于学习和实践,不断锤炼自己的能力和铸魂的能力。
你学得越深入,你知道的就越多,你做的也就越多。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听党走党的决心更加坚定。培养勤奋周
到,技能过硬的人
虽然已步入晚年,但身为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的王跃,仍然站在讲台上,经常与年轻学生一起回顾优秀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他们依靠学生时代扎实的学习功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结合工作实践进行探索和学习。”
培养时代新人才并巩固他们的学习是基础。“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讨论。
以高质量发展为教育生命线,六年来,教育“质量革命”不断深化,学生基本素质和核心素养不断提升。
全面构建德、智、体、艺、劳全方位培养的教育体系,“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发展的关键词
废瓶子和罐头、破碎的乒乓球和塑料吸管被华丽地变成了“流浪气球”、“飞行垃圾桶”和“水火箭”。借助这些自制的教具,河南省固石县张光庙镇第一小学的科学老师张建涛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蓬勃发展的不仅仅是科学教育。新修订的《教育法》将“劳动”纳入党的教育政策,持续推进体育改革,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实施美育渗透计划,开展青少年阅读行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逐步形成和巩固。
教材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打开今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的三门义务教育科目统一教材,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在语文教材中,加入了体现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歌》;在历史教科书中,您可以“参观”凉渚古城等最新考古成果;《道德与法治》教材设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专门单元,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不仅仅是教科书保留了权利并产生了新的。推动跨学科融合,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式教学......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改革,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一种新的知识学习形式正在到来
从成都到康定,最快需要三个半小时才能驾车,但从成都七中老师的问题,到康定中学学生的解答,都能实时呈现。得益于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山立瓦可以借助“一网缆一屏”共享省会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四川大学教师周佳北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加深理解。天津大学的学生只需登录该校建筑遗产测绘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即可从“工具箱”中调出小钢尺和水准仪......教育数字化弥合了区域教育资源的缺口,重塑了教与学的生态。
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轮廓日益清晰。
培养学以致用、服务发展的人
早上 8 点,准时到达办公室,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下午,将优化后的代码部署到硬件设备上进行系统调试;晚上,刷纸、读书,了解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前沿。
对于华南农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Yang Qian 来说,这是忙碌的一天。在第二年的科研工作开始时,她在企业导师陈欣的带领下参与了“基于 3D 视觉的机器人自主抓取系统研发”项目,在真实环境中研究真实问题,锻造真实能力。
“注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认真教导。
糟糕的理性导致知识,并退回到实践中。六年来,教育战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培养学以致用、服务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科 专业调整升级 跑出加速度——
看到“生物育种科学专业”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石玥毫不犹豫地申请了:“跨学科、前沿、实用!”
和石悦一样,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新轨道上学习新知识:2023 年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5 年,高等院校约 20% 的学科和专业得到优化调整。在不久前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中,专业调整有明确的意向,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
火热的前线已成为人才成长的大熔炉
“绘图、设计、平版印刷、蚀刻......一套流程使我们能够建立对整个行业的基本了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的国产设备集成电路工艺线上,为期一学期的“芯片制造”技术培训课程让该校工学博士生马定浩感触不已。
在古风堤考古实践基地,西北大学师生延伸历史轴线,巩固史料可靠性。在基层社区,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师生通过回答健康问题,成为最受欢迎的“明星......以应用为导向,迭代升级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与地捆绑 提高人才素质
为探索知识产权人才团队建设的突破口,浙江绍兴携手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探索建设五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一批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市,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中心相继崛起,深度实验室科研成果落地行业......市场
教育事业已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时代新人才的足迹越来越扎实。
培养锐意创新并能攻克难题的人
“快来看看这只进化的蝠鲼吧!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车辆的续航能力、灵活性、仿生保真度和抗深压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说起团队研制的蝠鲼软体潜水器,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曹勇豪情满为患。更
让他欣慰的是那些在艰苦的科研中勇敢争取第一名的同学们:“有勇气、有决心、能冲锋陷阵、敢于突破!”
“我们国家的教育能培养出高手,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令人震惊。
近年来,从选拔培养到一线研究实践,我们着力培养致力于创新、能攻坚克难的时代新人,不断播种成长的沃土。
精准识别,致力于发现好苗
——
14岁,这是程大卓、李轩佑、关子勤考入清华大学的年龄。通过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预科的7个“关卡”后,无需参加高考,可在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的指导下学习,并在清华大学连续学习8年。
如今,人才选拔之路越来越宽广,通过入校后的第二次选拔、高考的“强基计划”、高中的“人才计划”,一批对基础学科有兴趣和潜力的尖子生脱颖而出。
精心培育,良好实践不断涌现 ——
“没有上限,没有国界。如果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他们甚至可以申请放弃一些课程,并在部门审核和批准后自行“定制”时间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峰介绍。
如今,全国各地高校不断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有1600多名院士、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候选人等拔尖学者为拔尖基地的学生授课;书院制广泛推行,以“渗透、造就、培养、感染、培养”为主;长期、基于过程、科学的评估贯穿始终......
强化保障 不断夯实大平台
——
“计算机科学的前沿每天都在变化,一流计划的资金保障让我们不那么担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启智叹了口气。
如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自信:每所大学都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领导小组,在资源配置方面为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教师激励办法、学生奖励办法、教学管理办法等,持续推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创新,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绿色通道。
近年来,“基础学科拔尖生培养计划”不断推进,在77所高水平大学建设了288个实训基地,吸引了3万多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在已毕业的 17000 多名本科生中,超过 93% 的人进入国内外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超过 86% 的毕业生留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
成就是人才,行业是广是人才。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规划。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热土上,中国教育将昂扬风气,矢志不渝地培养人才!
(光明日报,北京,9月8日)。
光明日报 (2024-09-09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