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意安装。它不必很大,但必须有!”
“这之后,社区的公共安全怎么保障?谁来保障?”
“有它当然方便,但如果不安全,最好不要有它。”
…
这是2024年初在共和新路街道盛源嘉豪城小区业主大会上发生的一件事。
与小区停车、非机动车停放、充电桩安置等常见话题不同,在本次业主大会上,一扇高2.2米、宽0.8米的“门中门”成为居民讨论的主角。
如今,在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已为家家户户带来幸福。但对很多居民来说,要实现15分钟的可达性和享受性,除了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抬脚就到”中的“抬脚”——家门口的便捷出行。
今年在共和新路盛源嘉豪城小区启用的“门中门”,将“一步到位”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用居民的话说,“别说走路十五分钟,五分钟就能到。”
有兩個門。
为什么要加“门中门”呢?
共和新路街道盛源嘉豪城小区于2009年建成,共有住宅楼10栋,共计1126户。小区南临六营路,北临洛川东路,西临泽州路,东临共和新路辅路。小区有六营路和泽州路两个主要出入口,分别位于小区的东南角和西北角。
柳营路大门
泽州路正门
小区已经有两道门,呈对角线分布,为何要增加“门中门”?
居住在小区西南角(9、10单元)的居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最有发言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隔着一堵墙却要走十几分钟。”
原来,位于社区西南的盛源生活广场及周边配套设施已逐步完善,特别是盛源生活广场前的空地、市民篮球场,已经成为居民休闲、锻炼的最佳场所。同时,广场前的六营路—泽州路公交站也是距离社区最近的公交站。
可惜的是,盛源嘉豪城小区西南角有一扇宽5.7米、高2.7米的大门,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导致小区居民虽然直线距离不远,却也只能“望墙兴叹”的境地。
“
“以前,我们如果想去生活广场买东西,都要绕一大圈,特别是夏天,我们双手捧着菜,要多走近一公里,我们年纪大了,也扛不住了。”嘉豪城社区居民朱建平告诉记者。
“不管事情多小,对人民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打通这个渠道。”
当了解到社区居民的这件“麻烦事”后,共和新路街道盛源嘉豪城住宅小区党支部书记彭海民立即表态。
开门并不容易。
公共安全、便利、管理等
如何处理?
为及时回应居民诉求,盛园嘉豪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匹马”齐心协力,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
为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三驾马车’事先通过社区‘居家智慧’讨论平台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彭海敏告诉记者,从老年人的行动困难到年轻人的快节奏生活,平台上居民的每一条反馈都被认真记录,并进行深入讨论。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方案论证,“三匹马”最终决定在靠近盛源生活广场的一侧开设一扇“门中门”,也就是小区西南角那扇常年关闭的大门。
但“开门”并不总是顺利、自然的。
2024年年初,盛源嘉豪城小区召开了一场关于开放“门中门”的业主大会,随即出现了文章开头的场景——“开门通”通过率达到90%以上,但公共安全、便捷、管理等要素却被反复提及。
“
“公共安全、便捷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犹如手心手背,每一处都要‘紧抓’。”彭海民说。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门中门”终于在今年上半年开通,并诞生了一系列“智慧管理”解决方案:
随着智能门禁设备的使用,住户只需凭自己原有的小区门禁卡即可进出“门中门”,三扇门可实现“一卡通”;
为照顾居民不同时段的需求,“门中门”每天6点30分至21点30分开放;此门只供人通行,不供车通行,有效避免了交通安全隐患;
安装24小时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为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这些实实在在的“智慧管理”举措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却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门中门”
便捷出行,温暖心
如今,在共和新路街道盛源嘉豪城社区,居民出行路线得到优化——到盛源生活广场、柳营路泽州路公交站的步行距离由原来的十几分钟缩短到五分钟;到地铁1号线地铁站的距离缩短了近200米……
社区居民对“门中门”开通后带来的诸多“好处”了如指掌,他们话语中流露出的真诚,相信是对小区此项工作的最好评价。
这扇高2.2米、宽0.8米的“门中门”,经过一次次被刷开、被踏入,却“悄悄”打开了居民们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