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去了收发文件的麻烦,减少了开会的时间和次数……”吉林省通榆县双港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在谈到取消乡镇议事协调机构时如是说。
近期,多地纷纷撤销大量议事协调机构,东北小城通榆县也进入公众视野。在此轮地方机构改革中,通榆县共撤销900余个议事协调机构。其中,县级150个议事协调机构撤销125个,保留25个;县辖3个街道、16个乡镇设立的810个议事协调机构全部撤销。
这些镇、街道中,双港镇撤销议事协调机构最多,达109个,推进“粮倒地”整治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不再保留。
双港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镇议事协调机构成立时间主要集中在2018年至2023年之间。他提到,议事协调机构取消后,相关工作任务“挂牌”,不会影响各项任务的推进,而且比以前“更节省时间和精力”。
据了解,在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中,包括吉林省通榆县在内,湖南、山东、四川、江西、广西、浙江、江苏等多地也精简、撤销大量基层议事协调机构。
除了基层议事协调机构被撤销的数量,外界也在关注议事协调机构如何精简、精简后如何统筹推进相关工作。近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前往通榆县,了解议事协调机构撤销背后的故事。
平衡原则与灵活性
“乡镇不再设立议事协调机构,这是机构改革方案的明确要求。”通榆县委组织部部长常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通榆县将保留25个县级议事协调机构,这是综合考虑后确定的,议事协调机构数量将实行总量控制。未来将根据工作实际进行调整,撤销一个,设立一个,总数保持不变。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地方机构改革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原则性体现在总量控制上;灵活性体现在保留哪些议事协调机构,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常明举例说,通榆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当地政府保留了通榆县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领导小组。“如果以后工作重点发生变化,可以成立其他议事协调机构,撤销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这样减一个,增一个,总量不变。”
常明向记者展示的相关文件显示,通榆县保留的县级议事协调机构,大多与中央、省、市保留的议事协调机构相对应,其中唯一一个涉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领导小组,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而保留的。
对于什么样的议事协调机构可以保留,常明提到三种情况:一是需要依据法律法规设立;二是与中央和省委重要工作相对应,如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是根据地方实际工作需要而保留。
常明补充说,全县150个县级议事协调机构中,很多都不再有相应的职责,但协调机构在工作完成后并没有及时撤销。县委组织部在梳理情况后发现,一些议事协调机构成立时间较长,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早些年,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和撤销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次机构改革,彻底梳理和规范了议事协调机构。”
通榆县委、县政府/童希忠 摄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隶属于吉林省白城市,全县辖19个镇、街道,截至2023年末,现有常住人口26.5万人。双岗镇位于通榆县北部,常住人口6000余人。
此轮机构改革中,双港镇撤销议事协调机构109个,成为全县撤销议事协调机构最多的乡镇。该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称,双港镇2023年12月接到通知,随即对全乡议事协调机构进行清理撤销,“之后不再设立乡镇议事协调机构”。
取消和简化的逻辑
资料显示,议事协调机构是指为加强对某些跨领域、跨部门重要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而设立的工作协调机构,其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有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委员会、指挥中心、办公室等,通常分为常设、阶段性、临时性等,一般不单独设置实体办事机构,也不单独核准人员编制和领导职务。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闫一龙认为,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十分必要。他表示,有些工作不是单个部门就能完成的,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这也是成立议事协调机构的初衷。
闫义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基层政府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必须面向群众、符合基层事务特点,不能简单照搬上级机关的模式。
但在实践中,不少地方基层组织仍按照上级对口单位设置议事协调组织,加之不少临时组织在相关工作完成后并未及时撤销,有的地方甚至“设空头组织”以应付上级考核,导致议事协调组织不断膨胀,给基层带来不少负担,这被认为是基层议事协调组织被撤销、精简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白志立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一些议事协调机构可能没有必要设立,而是地方政府响应上级要求,或为体现对上级交办的特殊任务的重视,或特殊工作已经完成但并未撤销而设立的,需要清理。
常明提到,当治理重心发生变化时,基层会设立临时的议事协调机构,当有新的工作需要协调时,再成立新的议事协调机构,之前的议事协调机构不会撤销,这是议事协调机构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
双港镇党委、政府 童希忠 摄
双港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乡镇层面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应上级或上级部门的要求设立,“明确谁牵头、谁负责”;一类是乡镇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实施方案设立,“比如县里给乡镇下达某项任务的实施方案,方案里会附上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相应的乡镇按照县里设立领导小组”;还有一类是乡镇为临时工作而单独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
双岗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也提到,前几年上级考核下级工作时,都会要求下级成立领导小组。通榆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曹光宇证实,早些年的考核中确实有这样的要求。
一位直辖市乡镇、街道办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些议事协调机构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有时候上级为了推进某项工作,要求基层成立相应的议事协调机构,并在年终考核中给予相应分数。为了拿到这个分数,乡镇会出具文件证明已经成立了议事协调机构,但实际上它从来没有运行过。”他说。
此外,曾在基层乡镇工作数年、后转入直辖市政府直属机关的干部范政(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乡镇设立议事协调机构,一是出于议事协调的现实需要,希望向上级表明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从而引起上级重视,获得各方面资源支持。
他还提到,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召开会议、发布文件、进行评估,可以形成评估依据,从而形成“纸面政绩”。
工作任务“清单”
基层议事协调机构精简、撤销后,议事协调的需要仍然存在,精简、撤销后,县乡如何做好协调工作?
常明介绍,县级议事协调机构取消后,协调工作将由各责任部门承担,责任部门协调遇到困难的,由各责任部门的分管领导协调,“如果协调还有困难,县里主要领导和纪检部门会督促其履职情况。”
他提到,议事协调机构通常都有相关办公室承担具体协调工作,一般会设在主要负责部门,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协调机构组长或副组长。
常明举例说,此轮机构改革中,市县两级将不再保留某些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工作职能将划归财政局,财政局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县里分管财政局的领导协调。
至于具体工作,当地政府一直实行清单制,即上级会议布置工作后,会下达任务清单。常明说,各部门会按照各自的职责,完成任务清单中的工作,各部门工作完成后,会进行总结,并向分管领导汇报。
双港镇一位具体负责撤销议事协调机构的人士告诉记者,任务“列出清单”后,各个部门将按照各自的职责承担相应任务,协调工作则由各乡镇分管领导承担。
他介绍,“清单”是指上级每次布置任务方案,分管该任务的乡镇领导都会列出工作“清单”,“谁牵头、谁配合,时间节点、任务措施、汇报对象一目了然,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双港镇政府看到了一份有关农村工作的任务清单,这份任务清单仅有两张A4纸大小的表格,内容包括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工作措施、牵头负责同志、协调负责同志、具体责任人、完成期限等,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措施具体。
双港镇多位干部告诉记者,在议事协调机构取消前,任务清单制已经实行了好几年,但议事协调机构取消后,任务清单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
此外,议事协调机构改革前双港镇的工作计划与议事协调机构取消后的任务清单形成鲜明对比。当地官员提到,2023年双港镇防洪抗旱工作计划一共有12页文件,而2024年双港镇防洪抗旱任务清单一共有3张A4纸大小的表格。
双港镇议事协调机构改革前的工作计划和议事协调机构撤销后的任务清单对比十分明显。
通榆县某乡镇领导干部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就乡镇议事协调而言,很多工作已经形成机制。即使取消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还是会按照相关机制开展,只是会节省提交材料、开会等时间和精力。
该乡领导以“粮食倒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为例,称此前,领导小组在秋收后、农民卖粮前就已开始行动,目的是减少粮食浪费。他表示,秋收后,由于粮食产量大,农民很少有储粮的习惯,粮食一般都是随意倒在地上,遇到恶劣天气,很容易变质,造成粮食浪费。当地乡成立了这个领导小组,包括分管领导、村干部、村支书等20到30人,到农民家中督促他们储粮。
他提到,当时每隔旬或半个月就要开一次会,通报相关情况,议事协调机构取消后,“工作还是按惯例进行”,把任务“罗列”出来,由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直接协调、布置。
“化形式为实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良认为,精简和撤销议事协调机构的目的是纠正形式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欣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精简、撤销基层议事协调机构,最大的效果就是减少发文、减少会议,减少形式主义,减轻基层组织负担。
此轮机构改革后,对比效果明显。双港镇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会议次数减少了约18次,制作的文件减少了约50份。
多位乡镇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乡镇议事协调机构的取消,不会影响相关工作进展。“工作都是我们自己在做,没有那些会议、没有那些材料,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双港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说。
与通榆县类似,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塔集镇的议事协调机构也被撤销。该镇党委组织委员夏玉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基层减负的效果”,“没有会议,没有文件,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都消失了。”
他提到,过去议事协调机构会派一些人去做某些工作,现在取消了,基层工作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主要工作和业务,“变化很大”。
数据最直观。夏玉荣说,2021年至2023年,塔吉镇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共召开约70次会议,下发文件111份。如今议事协调机构取消,这些会议和文件下发“可以省略”。
白志礼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议事协调机构过多,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基层部门主要忙于处理议事协调机构等上级指示,无暇顾及自己的事情,加重了基层部门的负担。议事协调机构过多并不能真正提高行政效率。中央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减少基层部门不必要的负担。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在这轮机构改革中,中央组织编制办公室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提到,进一步优化乡镇(街道)机构设置,全面配备工作力量,扩大权力下放、赋能基层,将基层管理部门急需、能够有效承担的权力和责任赋予乡镇(街道),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
文章还提到,要建立完善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和责任准入制度,理顺县乡责任关系,强化乡镇(街道)对县级部门派出机构和人员的管理职责,赋予乡镇(街道)工作评议权和任免建议权,确保基层干部能动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