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赫伯勒是一位致力于客观呈现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促进中德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德国学者。少年时期,母亲送给托马斯·赫伯勒一本世界地理书作为生日礼物,正是这本书点燃了他对中国的向往。自1975年首次踏上中国土地以来,近50年来,托马斯·赫伯勒几乎每年都前往中国进行实地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让德国乃至世界及时了解当代中国的现状,也为中德两国政府开展友好合作提供了政策参考。
重播
玩
00:00/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并按住以拖动视频
托马斯·海伯勒的中文名叫王海,他在少年时期从一本地理书上了解了中国,从此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5年,托马斯·海伯勒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团成员第一次访华,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他联系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申请了来华工作的机会。197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托马斯·海伯勒被邀请以《北京周刊》外国专家的身份来华工作,一直工作到1981年。在《北京周刊》工作的四年经历,让托马斯·海伯勒对中国有了真切的感受和了解。
△托马斯·赫伯勒
作为社会人类学家,托马斯·赫伯勒将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了中国研究生涯中。可以说,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在中国进行田野调查的德国学者,也是在中国进行田野调查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成果最多的德国学者。他的研究主题涉及面很广,涉及到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足迹也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省份。
△托马斯·赫伯勒向记者展示他在中国调研期间拍摄的照片
经过近五十年的持续深入研究,托马斯·赫伯勒撰写并出版了数十本德文、英文和中文书籍以及一百多篇学术论文,他的著作为德国乃至全球读者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提供了最直接的窗口。
△托马斯·赫伯勒的中国书籍
△托马斯·赫伯勒的中国书籍
作为德国著名的“中国通”,托马斯·赫贝勒经常被邀请担任德国政府对华政治、经济问题顾问,或陪同德国代表团访华。此外,托马斯·赫贝勒还曾于1984年至1990年担任德中友好协会主席。多年来,他频繁往返于中德之间,积极推动两国各领域交流互动,并呼吁德国政府加强中德人文交流。他主张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两国应保持对话沟通,交流不能停止。
托马斯·赫伯勒与中国的渊源远不止于此。2002年,托马斯·赫伯勒从德国募集了25万马克(约合125万元人民币),资助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建立一所希望小学,以回馈自己曾经的研究对象。2006年,托马斯·赫伯勒成为北京市石景山区泸沽社区第一位外国志愿者,以义务形式为社区服务。
谈及未来的计划,托马斯·赫伯勒表示,自己一直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未来还会继续走访中国各地的博物馆和考古遗址。他认为,中国古代提出的很多理念在今天仍然适用。他还为“云中之书:我与中国的故事”活动写下祝福语“世界和平和谐,德中友谊长存”。
△托马斯·赫伯勒写道:“世界和平和谐,德中友谊长存。”
制片人:姜秋荻、金晶
主编:梁涛
记者:康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