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之前已经出过几期《奇妙的隐喻》,在评论区有读者要求《夜读》多讲讲“联觉”这种写作手法。
什么是“联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把感官连接起来。比如用味觉来写听觉,用触觉来写视觉,多种感官之间切换,营造出“五感相连”的感觉。
钱钟书先生的解释更为详细: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常常可以相互联系或沟通,眼耳舌鼻身的领域可以没有界限。颜色好像有温度,声音好像有意象,冷暖好像有重量,气味好像有质感……诗人(作者)常常突破对事物的日常经验,有深刻细致的理解,于是创作出新的词语和短语。”
在写作的时候,善于运用通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福克纳的经典之作《我闻到明亮的寒意》,中国古诗词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表达,比如苏轼的《小星星吵得像开水一样》、贾岛的《蟋蟀的声音尖得像针一样》都是短小精悍的绝句。
今天《夜读》整理了一些关于联觉的神奇描述,供大家一起欣赏。
20 个令人惊叹的联觉描述
01
微风吹来淡淡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传来淡淡的歌声。(朱自清《荷塘月色》)
02
那香味仿佛是淡淡的紫色,轻轻地将我笼罩,如梦似幻。(宗璞《紫藤瀑》)
03
树上的蝉鸣声如百合花般落下。(荷马史诗)
04
灯在黑暗中烧出一个洞。(江尔曼,《灯》)
05
第一次阅读赫胥黎的《铬》就像咬了一口陌生却异常新鲜的水果。(艾萨克·迪内森)
06
唱歌好的叫小良人,嗓音好到可以断成三截!(《儿女英雄传》)
07
脚部麻木的感觉就像黑白电视上飞舞的雪花,还伴有轻微的“吱吱嗡”声。(匿名)
08
我听见钟声,像一个比喻。我没有数数,但我知道它的速度,知道它的力道,也知道今天是西南风。(汪曾祺《小学的钟声》)
09
方鸿渐见唐小姐没笑,脸上却仍挂着笑意,像音乐停下后,空气中余音萦绕。(钱钟书《围城》)
10
那天上文学史课的时候,突然间,所有的蝉同时开始鸣叫,把我吓了一跳。握着笔的手悬在半空中,无法对眼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出评论。好意外啊!它把我整个心神都吸了进去,就像铁砂冲向磁铁一样。可就在我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听着的时候,我突然同时不说话了,我又吓了一跳!蝉声像一根绳子,紧紧地绑住了我的心,突然毫无预兆地松开了,让我的心措手不及,散了开来,像一股向天空扑来的海浪,却不小心落到了沙滩上!(简炜《夏日绝句》)
11
蟋蟀在灯下鸣叫,灯光比水还冷。(刘嘉《秋夕》)
12
庙堂红花灼人眼,地上青苔染红了马蹄。(王建《江陵事》)
十三
我已觉得音乐和歌声不够温暖,还觉得风和月太冷。(范成大《新邻唤我去,我必归来》)
14
僻处百鸟啼鸣,对岸奇花异草开。(林冬梅《西湖亭》)
15
竹林后,珠帘卷起,星光交织。(黄景仁《夏夜醉花影》)
16
泉声潺潺,日照青松冷。(王维《过香积寺》)
17
商风洗去了人声,晚霞驱走了景物的倦意。(孟郊《秋思》)
18
帐中杨柳飘飘,春云热气腾腾,玳瑁屏风迷离了我的双眼。(李贺《蝴蝶飞》)
19
有时它柔和无骨;有时它突然而锋利。
声音急促而圆润,绵延不绝,犹如一串珍珠。
缓慢的声音有序地展开,笔直得像一幅钢笔画。
低音如石落如石,高音如云飘如云。
(白居易《薛养涛琵琶行》)
20
如果用一天的时间来对应四季的话,当然是春季是早晨,夏季是中午,秋季是黄昏,冬季是夜晚。
如果用乐器来对应四季的话,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如果这花园里的声音与四季相对应,那么,春天是祭坛上方飞翔的鸽子鸣叫,夏天是蝉鸣长鸣和杨树叶沙沙作响的蝉鸣,秋天是古庙屋檐的鸣响,冬天的风铃声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洞的啄啄声。
园中的景色与四季相对应。春天是一条时而苍白时而阴暗的小路,一串串的杨花在时而晴朗时而阴沉的天空中摇曳;夏天是一排耀眼灼人的石凳,或是一排凉爽可登的石阶,石阶上长满了青苔,底部有果皮,台阶上放着半张揉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口大铜钟。在园子的西北角,曾有一口废弃的大铜钟。这口园子年龄一般,布满绿锈,上面的字迹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心情和四季该如何对应?春天是生病的季节,不然人们不容易察觉春天的残忍与欲望;夏天是恋人分手的季节,不然好像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盆花带回家的季节,离家久了,就把花放在屋里,打开窗户让阳光照进来,慢慢回忆、整理一些发霉的东西;冬天,在炉子和书本的陪伴下,一再坚定自己永远活下去的决心,写一些信不寄出去。
还可以用艺术形式来对应四季,让春天是一幅画,夏天是一本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歌,冬天是一组雕塑。
梦境又如何呢?梦境又如何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梢上的啼哭声,夏天是啼哭声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清净大地上孤独的烟斗。(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央视新闻《夜读》编辑
图片/视觉中国
制片人:李哲
主编:马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