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三农  工业机器人  乙方  二手数控车床  二手挖掘机  上海进口报关公司  二手工程机械  二手反应釜  二手机械进口报关  2022 

深圳、苏州、上海工业总产值均超 4 万亿,谁将率先突破 5 万亿?

   2024-09-25 网络整理佚名1570
核心提示:回顾过去三年的增长轨迹,工业第一城之争已悄然进入“4万亿”阶段。2021年,深圳、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率先跨入4万亿元门槛,2022年上海也加入“4万亿”俱乐部

回顾近3年的增长轨迹,工业第一城的争夺已悄然进入“4万亿”阶段。

2021年,深圳、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率先跨过4万亿元大关,2022年,上海也加入“4万亿”俱乐部,2023年,深圳、苏州、上海的“业绩”分别定格在4.85万亿元、4.43万亿元、3.94万亿元。

顶尖城市需要顶尖产业支撑,如今,三市都面临着“关键赛点”。

近日,苏州召开全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力争2026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之后苏州第四个万亿产业集群

无独有偶,深圳此前提出,到2025年,打造四个万亿级、四个5000亿级、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的目标是到2027年,打造电子信息、生命科学、汽车、高端装备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可以预见,未来两三年,三市将开启新一轮培育万亿产业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第一城的竞争格局。从目前来看,万亿产业意味着什么?苏州又将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1. 万亿美元的产业

“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和万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对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相关服务业在当地的布局等诉求有很大不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凯向成书分析,万亿产业带来的规模效应非常可观。

他认为,哪里有万亿级产业集群,哪里其他产业的经济活跃度和发展就会更好,特别是汽车、电子、机械设备、生物医药等领域,这些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或资源依赖型,而且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创新、金融、物流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支撑。

工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万亿产业集群是工业经济的“动脉”。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分析,2012年至2022年,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由13个增加至19个,除广东(4个)、江苏(4个)、浙江(3个)、山东(2个)、河北(1个)外,新增5个省份,分别是福建(1个)、山西(1个)、内蒙古(1个)、陕西(1个)、辽宁(1个)。

区域内这些万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区)30%以上,已成为区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广东、江苏、山西等省万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一度占各自省份近60%,可见其支撑力度。

万亿级城市也是如此,在万亿级产业集群最为集中的广东和江苏,诞生了深圳、苏州两大顶级工业强国,与上海形成了争夺中国顶级工业城市的“三国”之争。

进入2024年,深圳、苏州、上海三地的“争夺”尤为激烈。今年前7个月,苏州、上海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60万亿元、2.17万亿元,增速分别为5.60%、-1.10%。深圳尚未公布具体数据,但从“11.50%”的增速来看,仍保持较大优势。

不久前,在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新能源计划》)正式发布,力争到2026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继电子、高端装备、新材料之后苏州第四个万亿产业集群。

此次万亿目标正式纳入专项行动计划,体现了苏州的雄心和魄力,此前,深圳、上海已经率先行动。

今年3月,深圳《关于加快培育新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四个万亿级、四个5000亿级、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6月,《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成电子信息、生命科学与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两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

这也意味着深圳、上海、苏州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2. 苏州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布《新能源规划》的同时,苏州还发布《苏州市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苏州市新能源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两个专项产业规划,培育第四个万亿产业的路径逐渐清晰。

其中提到,到2026年,苏州光伏相关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800亿元,产值超百亿元企业5家左右,国家级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新能源储能相关产业营收规模力争超过1200亿元,培育或引进10家产值超40亿元的新能源储能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各地万亿级产业集群统计范围不尽相同,与统计年鉴的产业范围并不一致。但苏州将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三大热门产业“抱团”冲击“第四个万亿级产业”,一定程度上无疑彰显了苏州的紧迫感。

苏州当然有信心打造第四个万亿产业集群。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苏州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7500亿元,在光伏、储能等产业强劲增长的带动下,有实力在两年内成为万亿产业。

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到新能源,苏州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的规划正日渐清晰。

“集群需要有紧密的上下游配套关系。”张凯认为,无论是江苏还是苏州,其实都得益于区域内拥有一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依靠自身带动上下游配套设施发展,同时催生出众多企业,这是它们的突出特点。

具体在新能源领域,以协鑫集团为主导的光伏新材料、钙钛矿材料产业链越来越受到重视,光储直供、穿墙送电、就地消纳等绿色新能源应用示范场景在苏州工业园区逐一实现。新能源产业与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正驱动苏州迈向新的目标。

在张凯看来,苏州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布局,但总体来看,光伏、新能源汽车等细分行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例如苏州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等方面拥有较强的企业,但从集群来看,整车仍是短板,储能规模不大,光伏产业集中度不够。

如何补齐产业链融合创新中的短板,也成为苏州打造新型万亿级产业的重要考验。

3. 三城赛

过去几年,广东与江苏在区域万亿级产业集群上几乎不相上下,其中深圳、苏州是重点支撑。

数据显示,江苏拥有能源化工、机械装备、钢铁、电子信息四个万亿级产业,广东拥有能源化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四个万亿级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具有较强竞争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深圳、苏州两大制造业强国是诸多产业周期的起点和连接点。

“从城市角度看,苏州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对江苏产业集群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它紧邻上海,在很多产业上能与上海有配套关系,又能享受上海的创新和人才溢出效应。”张凯说,如果没有大量资源要素在这些地区聚集,苏州制造业发展恐怕很难产生这种“化学反应”。

这一“化学反应”也让苏州成为国内工业实力最大、配套最齐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2021年,苏州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外界对苏州成为“工业第一城”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但最终还是以30多亿元的微弱优势败给了深圳。

当年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三的是深圳(41341.32亿元)、苏州(41308.1亿元)、上海(39498.54亿元)。但此后,上海工业总产值波动较大,苏州与深圳之间的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但种种迹象表明,苏州正强势回归,今年上半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2059.4亿元,增速6.2%,领跑长三角9个万亿城市。

其中,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产值分别增长11.8%和10.5%,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3.0%。主要工业产品中,汽车产量同比翻番,传感器、医疗器械及设备、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背后也传递出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势头。

苏州的目标已日趋清晰,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万亿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5万亿元,GDP达到3万亿元。

这一目标在多个重要场合被强调,而随着《新能源规划》的发布,苏州第四个万亿级产业进入冲刺期。对苏州而言,这不仅是GDP突破3万亿的必要支撑,更是握住“工业第一城”争夺战入场券、与深圳、上海同台竞技的关键。

而这必将是一场速度与质量的双重较量。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4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