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他是新中国中国法律史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杰出代表,出版专著60余部,主编中国法律史教材20余部,培养了我国法律史领域第一批博士生,培养博士研究生100余名。
94岁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劲帆在70余年的治学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不懒惰、不自满”的严谨态度,甘于长年坐“冷板凳”,“从来不敢说一句狂话”。
他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修身育人,学生遍布天下。
“为国家富强而读书”
为国家富强而读书,是张劲帆从小的志向。
“我1930年出生于沈阳,童年是在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下度过的,当时的历史课上没有中国历史课。”张劲帆回忆道,“‘欲灭国,必先灭历史’,侵略者就是要让中国人忘掉自己的根。”
“我爷爷是饿死的,战乱频繁,没地方买棺材。童年的这些难忘经历,激励我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张劲帆说。
1949年7月,张劲帆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后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国法制史研究生。起初,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眼中,成绩优秀的张劲帆读冷门的法制史专业,有点浪费天赋。但对于热爱读书、尤其爱读历史书的张劲帆来说,这个选择,却是莫大的幸事。
“我们要以古鉴今,没有古就没有今。中国古代法律的内容辉煌灿烂,传承中华法制文明,可以弘扬中华民族法制所体现的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内在潜力。”张劲帆说。
1979年以前,国外曾举办过三次中国法制史国际研讨会,但都没有邀请大陆学者参加,这严重伤害了包括张劲帆在内的中国学者的自尊心。
张劲帆称,要加快编辑出版《中国法制通史》,不要让后人去国外研究中国法制史。
此后,张劲帆牵头召集国内法制史界的学术力量,经过19年的潜心研究,出版了十卷本的《中国法制通史》,为新中国法制史学科奠定了基础和开创性的工作。1999年,《中国法制通史》正式出版,全书10卷,500多万字,被意大利学者誉为中国的“查士丁尼民法典”。
努力发展中国法制史事业
1952年研究生毕业后,张劲帆留校任教,此后他勤奋从事中国法律史的研究和教学,不断开创新局面。
除《中国法制通史》外,张劲帆牵头编辑出版了耗时23年的《中华法典·法典》,耗时16年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法律通史》,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古代民法论文,撰写了《中国法律的传统与现代转型》、《中国法制文明史》等60余部脍炙人口的著作,主编了《中国司法制度史》、《中国民法史》等30余部专著和20余部教材,发表了430余篇专业论文,部分专著和文章被译成英、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
尽管著作众多、获得世界赞誉,张劲帆在治学中始终坚持“不懒惰、不自满”的原则。
“我会时不时地重读一些已发表的文章,看看是否需要修改,”他说。“我从来不敢说任何离谱的话。我只是对看到法史馆的门楣感到兴奋,但我还远远没有‘到达’它,所以我不敢偷懒。”
由于长期劳累和年龄增长,张劲帆的视力已严重衰退,但借助高倍放大镜,他仍然每天早上8点半开始工作,坚持看稿、写稿、指导研究生论文。
“我之所以能坚持完成这些项目,就是为了发展中国法律史,弘扬中国五千年的法律文化。”张劲帆说,“我深深地感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强大的文化支柱,就很难全面发展,很难真正强大起来。”
推动中国法律史学科发展,培养海内外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张劲帆一生的职业。
张劲帆的首届博士生、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朱勇表示,老先生以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了一代学术大师的风范。
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同年7月,张劲帆从中国人民大学调入中国政法大学,担任研究生院院长。当时,中国政法大学首批招收硕士生125人。
张劲帆说,一次性招收这么多研究生是史无前例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师资力量完全无法满足要求,所以需要聘请校外专家组成各硕士点导师组才能完成任务。当时,他积极聘请的校外导师几乎涵盖了京内外法学院各学科的带头人,聘请的专家都非常积极地投入这项工作。
除了学历教育,张劲帆也十分重视品德教育。他表示,培养人才,首先要立德,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把这个根本打牢了,才能学以致用,报效国家。
自1984年招收首批中国法律史领域博士生以来,张劲帆已培养了百余名博士生,其中不乏留学生。如今,张劲帆仍然坚持每年给新博士生上课,并亲自指导他们。
他说:“只要我的身体能够承受,我就会继续阅读更多书籍,做更多研究。”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吴文旭)
光明日报(2024年9月25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