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时刻】
光明日报记者 杨雪丹
九月的腾格里沙漠,雨季刚过,花枝盛开,绚丽而热烈。
“你看!这些紫红色的花朵,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人们称她们为‘沙漠女孩’。”吴向荣指着面前的花棒说道,“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仍然是一片贫瘠的沙漠,几乎看不到任何植被。”
开花的花棒。光明日报记者 杨雪丹/光明影业 摄
吴向荣是中国绿化基金会阿拉善腾格里沙漠生态公益项目基地负责人。在沙漠植树20多年的他,对这里的植被非常了解。
“你知道它的地下根有多长吗?”吴向荣抚摸着一根距离地面大约六十厘米高的花棍问道。看到记者的疑惑,吴向荣透露了答案:“4米左右——只有这么长、发达的根系才能在沙漠中吸收足够的水分。”
花枝在蒙古语中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达兰海力斯”,翻译成中文就是“七十七层皮”。 “为了抵御沙漠中的紫外线,避免被灼伤,花枝的外皮会一层层剥落,寿命可达70年以上。”吴向荣解释道。
微小的叶子、发达的根系、剥落的树皮……花枝的每一个特征都仿佛在告诉人们:我为沙漠而生!
2015年以来,吴向荣团队已在腾格里沙漠种植花枝1500万株,面积约13万亩。 “刚开始植树的时候,没有水井,没有水车,我们就骑着摩托车,后面拉着一辆小车,车上装上水罐,到附近牧民家打水浇树。”回首过去,吴向荣感慨道:“在沙漠植树,不仅是为了增添一抹绿色,也是为了实现区域生态平衡。”
为了在沙漠边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吴向荣和同事们经常在项目现场生活一个多月,露天露宿,受风沙吹。 “现在,这里的植物种类已从原来的30多种增加到130多种,鸟类的种类也增加到20多种。”吴向荣高兴地说。
花棒不仅外观出众,而且还是优质饲料。 “生长五六年后,花枝就可以去茬了,之后长得会更好。最好把留茬的花枝加工成饲料,喂牛、骆驼。”吴向荣希望牧民能够种植更多的花枝。 “不仅可以增加饲料来源,还能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06日第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