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三农  工业机器人  乙方  二手数控车床  二手挖掘机  上海进口报关公司  二手工程机械  二手反应釜  二手机械进口报关  202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10-09 网络整理佚名930
核心提示: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辟了广阔的疆土。我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一切工作的主线。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夯实法治基础,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走上法治轨道管理民族事务,保障民族团结,有利于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弘扬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推动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中国现代化。

围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完善民族事务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党的十九大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国家基本法。 202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明确规定立法要“凝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相关立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凝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政治体现。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人民深厚的制度关怀和充分的法律保障。 2023年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构建中华民族牢固的法治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引领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现行民族工作的一些法律法规制度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适应、不相适应。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与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不相适应的民族政策。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差别化的区域扶持政策,总结各地各领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的成功经验。并将其细化为国家法律法规,加快补齐立法短板。

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解决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有法则治国,有法则天下乱”。法治思维是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办事的标准的思维方式。要坚持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把法律法规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作为调整社会关系、重塑社会秩序的标尺。依法保护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

要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理念,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意识主线和战略方针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法用好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用法治的力量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保障。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保障各族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始终运行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民族事务现代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用法治引领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完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制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目前,一些地方已陆续制定颁布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地方性法规。通过修改相关法规、调整相关政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赋予了法制力量,夯实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法制基础。进一步制定增强文化认同的地方立法,凝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共识。地方立法机关要建立民族法律法规定期评估工作机制,及时清理与上级法律相抵触、与上级法律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工作。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到群众的拥护程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法律起着引导和教育作用,可以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性奠定坚实基础。社区。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干部培训必修学习内容,纳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全民教育全过程各个环节。让广大人民深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牢固树立民族、文化、宗教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存亡的共同体观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全社会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坚持以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定期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维护国家统一等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尊重民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法、守法、用法。加强领导干部法制思想修养,切实提高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心理上的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在参与和体验法治文化实践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8日第06页)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4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