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
光明日报记者 张世英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胡沛然
“妈妈,你来了,快进来吧!”今年夏天,家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爱民区三道关七村的肖丽媛迫不及待地从抽屉里拿出那张未拆封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说道:“要不是有老师的帮助,你们和我志愿服务队的兄弟姐妹们,我根本就考不上大学,我就等着和你们一起开通知呢!”
肖丽媛口中的“于妈妈”名字叫尤艳丽,退休前是一名普通护士。 1996年,尤艳丽在建筑工地上捡到了一名弃婴。 “新生儿窒息,并患有严重的脑瘫和癫痫症。”面对这样的诊断,当时未婚的她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母女相依为命26年,但因过度劳累,艳丽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她的女儿也于2022年不幸去世。
“女儿虽然走了,但我们的心从未变过!这些年,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前两年,我们住的是政府协调的电梯间,定期领取慰问金。现在我还能做到,所以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尤艳丽说。
“于姐的事迹是牡丹江是一座好人之城、文明之城最生动的注脚。”牡丹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劲松表示,“我们建立了‘德’与‘得’的联系,通过制度形式规范好人,提供医疗、旅游福利,建立了新时代文明践行公益基金,安排专项资金,对道德模范中的困难群体和身边的好人进行分类救助,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关怀,让有德之人有更多的归属感获得。”
除了尤艳丽之外,还有几位“爱心助你艳丽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 “市里看我自身力量有限,就引导我们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做慈善非常辛苦,我担心没有人愿意来,没想到大家报名都很踊跃。现在团队成员有160多人,这个孩子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帮助的人,她今年就要考上大学了,我会像看到我的女儿考上大学一样高兴。”尤艳丽展开萧丽媛的录取通知书,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牡丹江市持续开展好人、身边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通过“群众推荐的模范、模范人物”的道德模范挖掘网络,着力弘扬好人文化。媒体挖掘、社会评价的模式”。
“我市经常举办‘好人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好人榜’,还建设了‘好人公园’,我的耳边都是好人好事。”志愿服务队副队长王凯告诉记者,“于姐是全国道德模范,这些事迹温暖了我们,我们也要尽力去温暖别人。”
一个好人带领一群好人,一群好人带领一座城。据统计,牡丹江市共有1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161人评选为“龙江好人”,19人荣获“黑龙江省道德标兵”,7人荣获“黑龙江省道德标兵”提名奖。他们正是这种尊重普通人的善行、微薄之力化为火炬的社会氛围的真实写照。
“依靠公民的道德实践,用身边的好人榜样、道德模范,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搭建公众方便、愿意参与的渠道和载体,满足人民群众道德情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让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文明礼仪的践行者、道德模范的践行者。”朱劲松介绍道。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4日第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