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文化脉络与国情相连。
在党领导中国文艺界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程上,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新时代文艺价值课程。绘制宏伟蓝图。
十年的探索与进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新时代中国文艺园林蔚为壮观、硕果累累,展现出昂扬自信的时代风范。
掌舵:“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4年9月29日晚,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礼堂,灯光璀璨,气氛喜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3000余名观众观看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祝贺新中国诞生。
从《黄河大合唱》、《北京好消息到边寨》等经典旋律,到《新世界》、《新征程》等壮丽的时代篇章……透过一个舞台,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大江大河展开,民族复兴的决心的脚步声铿锵有力。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方向、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文艺工作座谈会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历史方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实现这项伟大的事业,文学艺术在事业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有着巨大的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总结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有关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方向的问题。 、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把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新高度,为繁荣昌盛指明前进方向新时代文艺发展。方向并提供基本的合规性。
指明方向,给予积极导向,指出“文学艺术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自己是谁的问题上偏离,否则文学艺术就没有生命力”;
谈到创作和方法,他指出,“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种、一千种,但最根本、最关键、最可靠的方法是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
强调品味和艺术道德,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把个人道德修养、社会形象和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持艺术理想,德艺双馨”;
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指出“师法而不因循,破法而不违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
明体表功能,体功能贯穿。思想之光照亮新时代中国文艺新航程。
给二十多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奔写信,鼓励他“继续做好艺术家、做人的榜样,激励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成为一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有信仰、有感情、有责任的人”;
他在贵州苗寨考察时告诫:“苗绣一定要弘扬,它既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文化,如果发展起来,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还可以为产业扶贫做出贡献。”和乡村振兴。”
他在视察国家图书馆中央总部时强调:“我们正处在文学修养的盛世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国家富强,社会安全稳定,我们有意愿、有能力有能力传承民族文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件重要的事情”;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他系统谋划、亲自贯彻落实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他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同党同心协力,为文艺繁荣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指导。 。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布局、把脉问问,推动建立新时代文艺发展政策体系,密集推出一项又一项重点政策——
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文件的发布,到国家文艺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文艺政策的出台和艺术奖励制度,加强新时代文艺批评工作,既促建又促建,激荡促清,山河秀美。一个百花齐放的文艺生态逐渐形成。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推动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流动、文化创意活力不断迸发。
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引领下,以强烈的历史创举精神,投身于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以充满精神力量的作品引导人民、团结人民、推动人民。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业绩。
讴歌时代:“深刻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历史变迁,描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版图。”
“当代中国有伟大的国家、英雄的人民、光明的未来。时代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2021年12月14日上午,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家面前提出殷切期望文艺工作者:
“我们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活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用文学兴事业,用文学兴业。修身养性,用文学立心,用文学铸魂,用文学铸魂。创造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上。”
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中国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高举时代精神火炬,把握时代变迁的脉搏,为时代的发展写下了答案。文学艺术精湛的时代。
“听说中国电视剧《山海情》最近在科摩罗播出。” 2024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科摩罗总统阿扎利时愉快地说。
《山海》生动地展现了宁夏西海固人民的奋斗史和中国的脱贫攻坚壮举。它以其真实的再现、精良的制作、生动的演绎而受到娱乐界的欢迎。
文学艺术是时代进步的号角。他们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格,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精神。
希望大家肩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歌颂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问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深刻反映伟大历史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深切的希望。
聚焦重要时间节点,呈现抗战胜利70周年“胜利与和平”文化晚会、庆祝共产党成立95周年音乐会“永恒的信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民的庆典“我们的四十年”艺术晚会。庆祝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中华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的征程》等一系列精彩演出中国,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奏响了一曲又一强音。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一批优秀作家致力于新时代乡村题材文学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农村大地的史诗般的变迁写下了新的篇章。
在重要的历史关口,文艺工作者不辱使命,创作发布歌曲、电影,记录和歌颂抗击疫情一线的各界平凡英雄的事迹,凝聚精神力量。团结的力量...
广大文艺工作者胸怀“国之大人”,脚踏实地,从时代变迁、中国进步、人民呼声中积极提炼主题、题材,表达中国人民的雄心、创造力、发展成果。 ,用心、感慨地礼赞伟大时代。
诗文顺应时代的命运,日新月异。
近年来,“经典盛世——‘历代中国画系列’成果展”在全国多地掀起了展览热潮。在最新技术的支持下,永恒的画作以数字方式重生。在悠久的历史和时代的节奏中,人们可以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辉煌成就,感受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脉络。
2022年10月15日,在“历代国画系列”项目即将竣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探索中国画不断传承的遗传密码”。文明。”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学艺术形态,催生了大量新的文学艺术类型,也带来了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的深刻变化。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必须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努力提高原创性,努力拓展题材、内容、形式、内容。 ”,促进观念与手段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以及各种艺术元素和技术元素的互补,使作品更加精彩、引人入胜。”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文学创新作出精辟指导。
沉浸式戏剧带来新体验,优质网络文艺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线上展览、线上音乐会等广受追捧……
广大文艺工作者勇敢做时代“潮流制造者”,努力用与时俱进的佳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勇敢攀登文艺高峰在新时代。
不辜负人民:“让文艺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马头琴乐曲悠扬,乌兰牧羊骑兵们翩翩起舞,给牧民带来欢乐。
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民冒着风雪、严寒酷暑,跋涉穿越戈壁草原,为牧民服务。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开展直接为基层服务的文艺活动。”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
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满意和不满意作为检验的最高标准让文艺的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扎根人民群众,努力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就是美德!”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深。”
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文化的价值取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观察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
从喜剧《陈焕生的吃饭问题》、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豫剧《焦裕禄》等众多佳作的好评,到全国推广戏曲进校园、农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深入融入社会生活和人们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陶冶民族气质,构建文化自信。
小说《装置》、电影《奇迹:傻孩子》、电视剧《大江大河》……全国文艺界秉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拥有丰富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故事。形象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展现美好生活新画卷、新趋势。
依靠人民,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与作家王元健的往事:
“1982年,我去河北省正定县工作之前,有几个熟人来送我,其中就有八一工作室的作家、编剧王元健。他对我说,你下乡的时候,你一定要像柳青一样,深入农村,融入农民群众之中。
人民需要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也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行动者’,又是历史的‘表演者’。”
来自草根的文学创作者真多啊!文坛涌现了一批工人阶级作家。他们以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情。
深受村民和网友喜爱的《乡村之夜》火爆了! 2024年春节“乡村联欢晚会”的91个示范展示点各具特色,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线上线下观众超过百万人次。
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自发投入到充满激情的文艺创作实践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走上舞台、发挥引领作用。
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次达到7.65亿人次,国庆电影票房达到21.04亿元。博物馆、美术馆人头攒动,人们竞相体验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领略文艺创作的繁荣。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供给主要矛盾由“有得”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突出。
中国文联不断完善文艺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把文艺送入基层;中国作家协会通过“中国文学节”等活动,为读者带来优秀作品;各艺术门类把握艺术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心、情感、思想浸入人民之中,与人民一起感受生命的活力和光辉。
凝心铸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前夕,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伴随着《向祖国英雄致敬》雄壮激昂的乐曲,习总书记习近平为“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田华颁发奖牌。
这是对德艺兼备的老艺术家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也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深深鼓励和希望。
肩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豪情满怀,用文学艺术振奋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精神,凝聚力量奋进——
北京的中轴线向北延伸。中国共产党历史陈列馆广场上,五组以“旗帜”、“信仰”、“伟大事迹”、“攻坚克难”、“追逐梦想”为主题的雕塑巍然矗立,令人震撼。
拾级而上,进入展厅序厅,巨幅漆画《长城颂》气势磅礴,气势磅礴,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
举起精神旗帜,树起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
《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国产电影引爆国庆档期,《永恒的波浪》、《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舞剧、《大时代》等电视剧《觉醒》《问苍茫》广受好评……以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近年来,一大批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和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来到了前行,描绘新时代的精神版图。
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国风范——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疆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努日带着徒弟向总书记展示了英雄史诗《玛纳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整理好、弘扬光大。”
如今,江努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手,《玛纳斯》的传承者也越来越多。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美学风范。新时代文学艺术不仅有当代生活的基础,更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电影《长安三万里》、舞诗剧《唯青》、电视节目《唐宫夜宴》都吸引了无数“粉丝”。 “诗歌热”、“文学博物馆热”、“民族风尚”引领潮流……新时代文艺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风范。
与时俱进,正气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中实现面向未来的创造,让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神州大地展示的遗产、文字古书上写的可以活过来。
坚持开放包容,促进交流互鉴——
伴随着跳跃欢快的鼓点,身着各自民族服装的中非舞者亮相舞台。一场“鼓与舞”的邂逅,将非洲的灵感与中国陕西的安塞腰鼓融为一体,激情奔放、欢乐喜庆……
9月4日晚,习近平总书记欢迎来华出席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洲和国际政要,并共同观看文艺演出。这是近年来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出席外国领导人最多的一次主场外交。呈现出不同文明相互了解、相互交融的和谐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艺术更容易与世界沟通”。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
舞剧《咏春》走出国门,昆曲《临川四梦》巡演欧洲,电视剧《欢迎来到梅洛村》走红海外,“感受中国”、“欢乐春天”等中国文化品牌活动节日”点亮“中国红”“...
我们坚持不忘初心、吸收外来影响、面向未来,努力描绘一个多彩进步的中国。今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书写共享美好的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文艺肩负着创造新文化的神圣使命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为伟大的民族迈向复兴提供了灵感源泉。不竭的精神力量必将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灿烂画卷,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 林辉 周伟 史敬楠)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5日第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