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三农  工业机器人  乙方  二手数控车床  上海进口报关公司  二手工程机械  二手挖掘机  二手反应釜  2022  二手机械进口报关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填补世界遗产空白

   2024-10-17 网络整理佚名1470
核心提示: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与建筑群规划布局的重大特色。潘谷西主编的《中国建筑史》指出,“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2024年7月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和建筑群规划布局的重要特征。潘古熙主编的《中国建筑史》指出“世界各国,惟我国最强调这一点,也有最突出的成就”。 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首都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贯穿北京老城南北。它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也是国内外城市建设史上首都规划的杰出典范。 。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填补了东亚地区城市形态遗产类别在世界遗产名录上的空白。北京成熟规范的中轴线是中国古代晚期都城中轴线的典型代表。那么,它的早期形态是怎样的呢?此前,学界认为曹魏的邺北城是最早有首都中轴线的。然而,最新的考古资料显示,中轴线的形成很早以前。徐洪将中国古代中轴线分为建筑中轴线、建筑群中轴线和城市中轴线三种类型。后两者与中国早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密切相关,所以我们重点讨论这一点。我们这里讨论的建筑群的中轴线,是指由多个大型建筑排成一列组成的中轴线,主要存在于建筑之间,不穿过城门;城市中轴线是指城市中的核心宫殿区(主体建筑)、主要大街和首都正门共同构成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的建筑物、巷弄、城门或道路双方。

建筑群中轴线的萌芽与发展

建筑群的中轴线最早见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此遗址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夏末王朝的都城。王宫区中东组团2、4号楼和西组团1、7号楼的地基从北向南均匀排列,每一栋似乎都构成了建筑群的一条中轴线。这些夯土建筑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距今约3600年。由于前后排列的建筑数量较少,这似乎是建筑群中轴线的萌芽阶段。

商代初期,建筑群中轴线向前发展,建筑数量由夏代的两座变为三座。二里头遗址东侧的偃师商城建有一座宫城。第一期,宫城西群7、9、10号建筑群由南向北排列,形成一条中轴线,但不穿过宫殿。城南门。第二阶段,统治者对宫殿面积进行了整修和扩建,但西建筑群的中轴线布局保持不变。 7号楼底座、扩建的2号楼、新建的8号楼仍呈南北向排列。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距离很近,早晚相连,因此两者在建筑群中轴线的布局上应该存在传承关系。河南省安阳市洹北商城宫城内的1号、2号后期建筑遗址依次排列(略有错位),似乎形成一条南北中轴线。

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由于考古资料有限,建筑群中轴线的发展细节暂时不得而知。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群的中轴线进一步发展,城市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变大。目前已发现4个省会城市采用了这种规划模式,主要分布在广大的中原地区。

山西侯马晋都新田遗址的太神古城,始建于春秋末期。城中、南部发现不少夯土基址,且分布有规律。其中4、6、7号基地从南向北依次排列,彼此间隔紧密,形成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不仅如此,5号基地和3号基地分别位于4号基地的左右两侧前方,且对称分布,使得这条中轴线更加清晰和突出。南城墙仅有城门一处,位于西侧,远离中轴线。

赵王城是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赵国古城,建于公元前386年赵景侯迁都邯郸前后。由东城、西城、北城组成。西城是昭王城的中心。城中央的1、2、3号夯土台地自北向南排列成一字形,明显形成一条纵向中轴线。南面的一号平台,是整个战国都城最大的夯土平台。它无疑是邯郸市的主体建筑,堪称邯郸市的“金殿”。东城西部的7、6号夯土平台也与地下8、7号夯土基础相连,形成纵向中轴线。

作者:徐团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东周都城布局与规划研究”负责人、曲阜师范大学儒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昭王城西城和东城的两条南北中轴线均不经过南城门。西城南墙有城门两座,分别面向一号台的东侧和西侧。东城也是如此。南城墙上只有一座城门,但面向7号、6号站台的东侧。可见,西城和东城的南城门似乎刻意避开了中轴线。建筑群,说明当时的城市建设者不具备城市中轴线的规划意识。

河北省中山县的灵寿城和易县的炎夏都城都建于战国中期。两都东城均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建筑群中轴线,东城由北向南贯穿四个大型建筑平台。

这四个东周都城可能属于晋文化体系,也可能与其密切相关。太神古城和赵王城分别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他们自然属于晋文化。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一般被纳入晋文化圈。至于战国时期的燕国,由于与赵国交往频繁,中轴线的设计可能受到了其影响。其中,以泰神古城和赵王城的建筑群中轴线布局最为规范,说明晋代诸侯国是夏代建筑群中轴线布局的继承者和推动者。和商朝。但这种规划模式在东周其他国家的都城中尚未见到,如秦、齐、楚等主要诸侯国的都城。

赵都邯郸城建筑群的中轴线可能影响了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修建。作为中心建筑,前殿遗址、北面是皇后居住的教房殿、存放国学典籍的天禄阁呈南北向排列,似构成了建筑群的中轴线。 。未央宫南北门相对,但不面向前殿,而是面向东方。即南北宫门大道穿过前殿东侧,与这条中轴线不重合。

城市中轴线首次出现

城市中轴线最早出现于山东省曲阜市鲁古城遗址。新的考古材料显示,这座城市建于周代,而不是传统认为的西周早期。多种证据表明,位于城市中东部的南北走向的9号线是城市的中轴线。从道路走向来看,9号线直接连接周公庙宫殿区和京城正门南墙东门。东周鹿城的11座城门中,只有南墙东门两侧有大型夯土基础。这是一座“关”或“阙”式建筑,此门应为正门。从道路规模来看,这条路是市内发现的十条主干道中最宽的,宽度为15米。是鹿城等级最高的主干道。从建筑布局来看,有南北两组大型建筑,分布在九号线左右两侧,总体对称分布。北组为周公庙村东、村西的夯土建筑群,南组为北侧农机厂、北侧兽医站。土楼建筑,前者对称性较强。

由此来看,曲阜鲁城正门南墙的东门、九路,以及中间的周公庙宫殿区(以及北部和北部可能有圣国寺的大宅邸)西)共同构成城市的南北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很可能是在建都时设计的,或许早在春秋初期。春秋末期,周公庙宫殿区建有一座横置长方形小城。南门位于南城墙中部,与九号公路相连。小镇的建设和南门的开通,进一步凸显了九号公路的中轴线地位。

如此看来,曲阜鹿城创建的城市中轴线,堪称中国首都中轴线规划之先河,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条由宫殿区、大街和都城正门构成的中轴线,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中国古都城市中轴线。过去学界认为,曹魏的邺北城是最早采用贯穿整个城市的中轴线布局的。现在看来,潞城中轴线可能将东汉末年至春秋初期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出现提前。

近日,有报道称,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平粮台龙山文化城遗址中部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连接南北城门。挖掘者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中轴线。事实上,这条路并不穿过城市中的大型宫殿建筑,因此它更像是几何意义上的“中心线”而不是城市的中轴线。

当然,曲阜鹿城的中轴线布局并不是很规范。城门和道路连接的分布尚不对称,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反映了城市中轴线刚出现时应有的原始形态。 。

曲阜鹿城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宫殿区“建于中”,大小城圈呈“徽”字形布局。全城有一条中轴线,三城墙各有三门,市场位于宫殿区的北部。这四点与《周礼记·考工记》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因此,曲阜和潞城应该是《周礼·考工记》中理想都城规划的原型。 《周礼考工记》虽然没有明确表述“中轴对称”,但从“左佐右舍社,面向未来市场”等描述来看,实际上蕴含着中央的规划思路。轴线,影响了后世都城的建设。深刻的。

两种中心轴从“并流”到“合流”

关于西汉长安城的城市中轴线,学界存在较大争议,长期以来没有定论。概括起来,主要有“安门街说”、“西安门街说”、“直城门街说”三种观点。讨论长安城的中轴线,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定位。刘睿认为,长安城位于西汉初中期,人们的坐姿由西向东,到了西汉后期,由坐北向南转变。进一步指出,朝东时期的中轴线是巴城门-直城门大街,朝南时期的中轴线是西安门-横门大街。

从城门形状、道路宽度和皇陵走向来看,西汉中前期长安城坐北朝东。这是当时城市建设“尊西”理念的体现。而城内的主体建筑未央宫前殿,却坐北朝南,因此这座城在方位上呈现出独特的“二元性”特征。八城门-直城门大街虽然横贯整个城市,而且很宽,但并没有穿过未央宫宫区和宫门,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中轴线。也就是说,东朝时期的汉长安城,并没有连接宫殿区和都城正门的城市中轴线。

西汉末年,随着城市方位的变化,在长安城南郊修建了祠堂、社稷等礼仪性建筑,排列在向南延伸的东西两侧。西安门大街(即未央宫南北宫门大街),形成“左”,这是考古中见到的最早的“左祖右舍”布局范例。此后一直作为历代都城的规划制度使用。 “左足右舍”的出现,有力地凸显了西安门大街的中心地位,这条大街成为长安城的中轴线。至此,西汉长安城呈现出未央宫建筑群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之间的“平行”形态。

需要强调的是,西安门大街作为长安城的中轴线,只存在于西汉末期。它是随着南郊社稷、祠堂的修建而形成的,并不是建城之初就规划好的。正因为这条中轴线形成得很晚,所以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规则性”:第一,西安门大街并不面向未央宫前殿,而是面向前殿的东侧,如前所述;第二,城内的建筑和城门分布不对称;第三,北部的西安门大街和横门大街不在一条直线上,存在明显错位。也就是说,这条中轴线的北部止于未央宫的北门,这样,中轴线的止于未央宫的北门。中轴线位于城市西南角。

两种中轴线的“汇合”发生在东汉洛阳城。钱国祥根据文献记载推论,洛阳城南宫东宫正殿前殿北部有玉堂殿、乐成殿、灵台殿、云台等,分布在南北线,与东宫、南宫正门相对。皇宫的正门是南门,京师的正门是平城门。如果复原正确,东宫建筑群的中轴线、东宫正门和南宫正门共同构成了东宫和南宫的中轴线。平城门,京城的南门,最为尊贵,是整个洛阳城的正门。穿过此门的大道,北临南宫正门和大殿,南延伸至古洛河南岸。南郊的祭祀建筑明堂、灵台沿大道对称分布。东、西两侧。因此,平成门外的大街是洛阳市的城市中轴线,与上述建筑群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总之,南宫东宫建筑群的中轴线与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在这里融为一体,标志着中国古都中轴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

由于洛阳城并不是在平地上新建的,秦朝时就已经有南北两座宫殿。受原有建筑格局的影响和限制,中轴线并未贯穿整个城市,对称性较弱。又由于南宫位于城市的南部和东部,所以中轴线也在东部。

首都中轴线日趋成熟完善

河北省临漳县曹魏市北部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中轴线。位于城中心的外正殿文昌殿、外正门的端门和停车门、都城正门中央门连成一线。全市最宽的中央门大道与它们重合。它们形成了一条贯穿整个城市的中轴线。 。与泸沽城、洛阳市相比,野北市的中轴线布局更加规范。这是因为城市的整体布局具有很强的对称性。东西门为春门、金明门,南城墙东门为广阳门,西门为凤阳门(及城门路),北城墙东门为广阳门。德门门和西门马厩门(及城门道路)位于这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相互靠近,对称分布。

曹魏初年,在东汉洛阳城北宫旧址上重建了一座宫城——洛阳宫,建立了单一的宫殿制度,改变了洛阳宫的格局。自秦汉以来,南北宫殿并立。曹魏洛阳城继承了东汉中轴线规划模式,修建了由主宫太极殿、昭阳殿等宫殿建筑组成的都城,皇宫正门长和门、主宫通拓街、城门宣阳门。中心轴。西晋时期沿用曹魏洛阳城,城市形态和布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沿袭了魏晋时期洛阳城的基本布局。太极殿、正殿、咸阳殿、皇帝寝宫以及后宫寝宫区的玄光殿、灵芝钓台、嘉福殿,由北向南排列成一字形。端门与之相对应,南临内城御道通拓街和内城正门宣阳门,因此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贯穿全城的中轴线。重要的政府建筑集中在通拓街的左右两侧。还有东西排列的祖庙、太社,布局对称。宣武帝年间,在洛阳城外修建了外城,内城的御道向南延伸,经过城门、雍桥(洛水浮桥)、四通城,一路到沂水河北岸的圜丘祭天。四宜阁与四宜里对称分布在洛南御道的东西两侧。至此,原来的中轴线已经大幅向南延伸,从南侧的前宫区、南侧的宫城北后宫寝宫区开始,穿过北侧的宫城正门。南御道,内城正门,再过郭城正门,穿过城外。南部防城区直达袁丘,全长约7.1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钱国祥的修复考证,北魏洛阳城的东西城墙并不是等距修建在内城两侧的。距大楼距离约4900米。如此精心的规划,使得外城的几何中心线与城市建筑布局的中轴线重合,极大地强化和凸显了中轴线的中心地位。同时,这也解开了多年来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关于内城与外城距离的“西宽东窄”之谜。北魏洛阳城“超长中轴线”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成熟和完善。它开启了新时代,对隋、唐、宋、元、明、清各朝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的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首都成熟阶段中轴线的典范。北起钟鼓楼,南经万宁桥、景山,途经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古道遗址等。中轴线南段,南至永定门、太庙。它们与社稷坛、天坛、先农坛排列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形成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独特景观和宏伟秩序。

追根溯源,贯穿城市的中轴线本质上是城市建设“崇中”、“求中”思想的体现。这种想法在早期的历史记录中经常出现。 《荀子·大六曰》曰:“欲近四边,无莫于中,故王必居天下,此为礼”。 《吕氏春秋·慎诗》云:“古之君王择其立国于天下,于国中建宫,于宫中建庙。”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都城的中轴线并非传统认为的单线演化,而是经历了建筑群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的先后出现和“共存”,到“两者共存于同一个城市”,然后到“同一个城市”。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文明对世界城市文明的重要贡献。中轴线的设计思想具有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为中华文化文脉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6日第11页)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8326号-48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