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作者:李颖(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空间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互联网信息时代,智能手机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触手可及的信息、快捷的沟通、丰富的资源。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科学合理地掌握使用时间并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大街上随处可见低头看屏幕的人;在餐厅餐桌上,人们看短视频而忘记使用筷子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屏幕的背后,有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沉浸在数字世界的无限信息流中,时间在指尖悄然流逝。
手机这个原本用来方便沟通、获取信息的工具,如果用户缺乏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自控力,可能会演变成生活的“枷锁”,束缚人们的注意力。尽管过度依赖手机和互联网很常见,但决不能将其视为无伤大雅的事情。它侵蚀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时间,还有我们的生活态度和获得感。大量碎片化、低质量的信息的摄入,不仅挤占了深入思考和学习的时间,而且助长了人们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甚至影响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和情感交流。长期受到快速信息的轰炸,生活似乎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新奇刺激的竞赛。
是什么原因导致“手机成瘾”现象普遍存在?在技术层面,算法的推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大平台的推荐算法准确捕捉用户的兴趣和喜好,不断提供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从而很容易形成让人欲罢不能的“信息茧”。在社会心理层面,社交媒体的社交属性增强了手机的吸引力。人们渴望通过手机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手机提供了持续的即时奖励机制——点赞、评论和推送通知。这些微小的刺激可以瞬间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使人不断地追求这种快感。此外,人类互动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中社交互动的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手机的世界似乎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避难所。手机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逃避现实、缓解压力的工具。
当人们意识到过度依赖手机带来的危害后,就开始尝试改变。目前,有学者在相关研究著作中提出了“数字极简主义”的概念,强调人不应该被技术绑架,技术和工具应该为人服务。此举提出简化数字技术的使用,减少技术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影响。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勇敢尝试“数字化精简”。他们主动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远离社交媒体的喧嚣,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反科技依赖派”、“数字极简派”等社交群体悄然兴起,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参与。这些年轻人共同探讨了数字产品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试图养成良好的数字科技使用习惯,希望寻求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方式。他们选择回归现实,亲近自然,重拾被遗忘的爱好,如阅读、运动、绘画、音乐等。在某网站“反科技依赖团”的帖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员分享了减少使用手机和“轻装上阵”的经验。大二的网友嘟嘟记录了一年的“数字化精简”生活。在与网友的互动中,他表示:“数字化精简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空闲时间,反而夺走了我的空闲时间。”我本该用来做生意的时间又给了我。”许多坚持“数字精简”的网友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从而在充实的现实生活中获得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更持久的幸福感。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屏幕上的光线多么明亮,都无法与现实生活的绚丽多彩相比。然而,也有一些团队成员在尝试成为“数字极简主义者”的过程中发现很难坚持下去。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摆脱对电子屏幕的依赖并不容易,但也并非不可能。为了拥抱更健康、更有意义的生活,我们需要积极调节和改变自己。
首先,你要提高自我意识,认识到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过度依赖手机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例如导致视力下降和颈椎病,还会导致注意力分散、社交能力减弱等问题。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摆脱这种过度依赖,重新找回生活的本质和乐趣。
其次,尽量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避免碎片时间无意义的消耗。设定明确的手机使用时间限制,并设立“无手机”区域和时间。比如在餐桌上、卧室里、或者特定的学习、工作时段,让手机远离这些场景,营造一个专注、放松的环境,减少身体上对手机的依赖。您可以使用一些健康提醒工具来帮助管理和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
第三,可以培养一些健康的爱好,如阅读、运动、音乐、绘画等,丰富自己的生活,转移注意力。还可以组织或参加线下聚会、志愿者服务等,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体验现实世界的温暖和乐趣。
最后,你还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压力,避免过度依赖手机来逃避现实。当你感到压力或焦虑时,与朋友和家人面对面交流,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学习和成长。鼓励家人和朋友参与减少手机使用,形成良性循环。
手机屏幕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环境生态的不断完善,年轻人在数字技术的使用上将更加占据主导地位,数字生活模式的决策权将逐渐回归用户手中。工作学习之余,闲暇之余,我们不妨放下手机,走出数字世界,拥抱阳光,感受微风,与亲朋好友相聚,探索更精彩的生活。这不仅是“数字化精简”的实践,更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是对生动生活和真实体验的重新发现。这需要勇气和毅力,但我相信这将是一段值得付出的旅程,最终我们将走向更加充实、幸福和健康的生活。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5日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