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天文(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回顾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河流孕育文明,文化滋养艺术。从舞蹈艺术的发展来看,长江流域羌藏、云贵、巴蜀、荆楚、湖湘、江西、安徽、吴越等地区舞蹈的交叉融合、互联互通和互补,形成了长江流域绚丽多彩的舞蹈文化。其中,荆楚是我国长江流域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理区域。其丰富的文化滋养,形成了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荆楚舞蹈艺术,在中国舞蹈史上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
荆楚舞蹈艺术既保留了中原中华礼仪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神秘与浪漫、繁简、柔美与重拙的审美特征。在大量的楚歌舞蹈形象遗存中,各种类型的乐舞活动都被细致而生动地记录下来,如祭祀乐舞、农歌舞、屋乐等,它们不仅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楚人社会生活和审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的表达。 《楚辞》中对楚舞的描写也有很多,如“秋风袅袅,木叶下洞庭荡漾”描绘了项夫人在秋风中翩翩起舞的情景,“细腰秀颈”、“玫瑰荷叶如结”、“杆子触案下”,展现了楚舞特有的“细腰”、“长袖”舞姿。楚国优秀的制丝技术和精湛的服饰文化也促进了音乐舞蹈艺术的成熟和发展:宽袖紧腰的设计不仅凸显了舞者的身材,也方便了舞者大幅度的舞蹈动作。使舞蹈更加灵动、富有表现力。在此基础上,楚舞形成了“挽袖弯腰”的核心技法和审美追求,对后世的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荆楚舞蹈艺术家扎根家乡,努力挖掘长江流域文化资源,致力于探索和拓展音乐舞蹈的艺术功能和表演领域。 。他们相继推出了以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舞蹈。大型音乐剧《编钟乐舞》,根据古代乐舞诗《九歌》等优秀作品改编而成的同名歌舞诗词音乐。 《编钟乐舞》用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古代楚国的国情民情、祭祀习俗、农业战争、宫廷宴会等。歌舞诗词音乐《九歌》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风采。对幸福和爱情的追求和纪念阵亡英雄、祈祷人民繁荣、国家强大的情感。这些作品不仅让古风乐舞、荆楚舞受到全国乐舞界的广泛关注,也让千年回响的古编钟乐舞在世界舞台上继续上演。对外文化交流。
进入新世纪,荆楚文化依然为舞蹈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讲述土家族婚礼的舞剧《土里巴人》中,许多独特的舞蹈序列展现了一幅土家族民俗风情的画卷;舞剧《荷花颂》以花写人,将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相结合,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戏曲文化氛围;舞剧《王昭君》将浪漫的楚文化与塞外草原的豪放艺术融为一体,诠释了王昭君的忧国忧民、飘逸江山的风采;舞剧《山水谣》讲述了峡江儿女凄美美丽的生死爱情故事,着力探索人物精神的崇高境界;舞剧《城楼》聚焦长江文明中“盘龙城”的独特风格,展现了先民们从蒙昧走向文明过程中的开拓精神;大型地域风格歌舞诗《生活在长江边》融汇歌、舞、乐、画、诗等多种艺术形式,诠释长江如诗如画的人文魅力。这些体现长江文化特色的作品登上文华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台,深受观众喜爱。
近年来,荆楚举办的一系列舞蹈创作、表演活动不断激活荆楚的舞蹈文化传统和艺术资源。如首届长江文化艺术季《动感长江》舞台艺术精品演出、“舞动新时代、凤凰舞长江——湖北舞蹈周”、“中国顶尖舞蹈家成长计划”(湖北)评选演出、“荆楚“舞蹈人才培养计划”作品展演等,多维度、全方位、线上线下联动展示长江流域舞蹈艺术魅力。以“舞蹈人才培养计划”为例,活动开展三年来,带领一批处于创作、表演上升阶段的年轻人走出了“排练厅”和“象牙塔”探寻荆楚文化根源,激发创作创新活力,创作出《橘子颂》、《想你的时候》、《过江姐姐》、《苏鲁苗寨》等舞蹈作品,呈现荆楚舞蹈。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特色。新韵。
新时代以来,荆楚舞蹈作为长江流域各文化区域舞蹈发展的一角,体现了勇敢、不拘一格的艺术创作精神。长江流域各省区市舞蹈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推出更多围绕长江文化主题的优质舞蹈剧目,推动长江舞蹈艺术持续繁荣发展流域,为长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贡献。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6日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