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申磊磊、彦宇
一
今天文章的素材来自新书《历史的魔镜》,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工人替领导背黑锅的故事。
公元260年,三国时代魏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帝造反。
乍一听有点荒唐。皇帝怎么可能造反呢?他竟然背叛了自己?但这是真的。
当时魏国的皇帝是曹操的曾孙曹茂,但国家的大权完全掌握在司马昭手中,曹茂根本没有掌控权。
曹茂年仅十九岁,意气风发。他无法忍受司马昭的羞辱和压迫,于是召集亲信,说出了那句名言:
“司马昭的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视受辱,今日我必须与你等人出去讨要!”意思很明确:我受不了司马昭了,我们一起去操他吧!
于是,属下立即跑去通知司马昭。曹茂帝见状,也无计可施,率领侍卫、侍从数百人冲出皇宫,敲响战鼓,攻打司马昭。
司马昭安排心腹贾充带兵截杀,两路在皇宫南门会合。曹茂的军队虽然弱,但确实不弱。他大喊道:“我是皇帝,谁敢有所作为,就灭了他的宗族。”
这一威胁,着实让贾充的部下感到害怕。史书上说:“无人敢强兵”。毕竟他毕竟是皇帝,曹魏家族的残余势力还在,还没有彻底沦为丧家之犬。我是一名大头军人,也是一名打工仔。如果你让我杀了皇帝,我还有几条命?再说了,你贾充为什么不自己来呢?
贾充大概是有点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情况紧急时,他的手下之一舍仁亲王成吉问道:“情况紧急,怎么办?” - 事情已经很紧急了,领导,我们该怎么办?
听到程吉一问,贾充反应过来,连忙说道:“我今天养育了你,我又何必怀疑你呢!”司马公起兵千日,谋划今日,赶紧行动吧!
领导一声令下,程吉拔剑而上。据史书记载,“刺皇帝,刀从背中出”。成吉亲手刺死了皇帝。
这就是皇帝造反并被成吉所杀的全过程。
二
看得出来,程吉主动帮领导分担了弑君的后顾之忧。现场这么多大兵,唯独他敢出手。老虎是一只真正的老虎。
不过程霁也不是完全无脑,否则他也不会先问,“事情紧急怎么办?”归根结底,杀不杀取决于领导者的意图,必须有人明确指示。
得到贾充的确认后,成吉不再担心,拔刀刺死了曹茂,“别人不敢杀的我就杀,别人不敢担的罪我就担。事情办完后,我就杀了他。” ,别忘了“贾先生,拦住我”,程吉当时一定是这么想的。
有句话说,从司马昭一行人的角度来看,成吉在关键时刻的举动是帮了大忙。对于大佬司马昭来说,扫除了篡位之路上最大的障碍;对于他的顶头上司贾充来说,却帮助他挽救了几近崩溃的局面。
毕竟当时很多士兵都被曹茂震撼了。就连司马昭弟弟司马念率领的一队人马,也被曹茂喊了回来,直接扔下武器逃跑了。一旦拖延时间长了,司马家族的政敌就会乘虚而入,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因此,对于司马昭来说,程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员工和下属,关键时刻敢于承担责任,执行力极强。
三
那么,帮助领导解决大麻烦的程吉最终结局如何呢?是升职加薪,还是妻儿称号?贾先生忘记他了吗?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颇具戏剧性。曹茂被杀后,朝野震惊。司马昭流露出心痛之情,在法庭上上演了电影级的表演。他跪倒在地,大声哭道:“我刚刚派兵保护太后,谁知道这个成吉却私闯军阵,杀了皇上。”
总之,他不认罪,无知,不明白,并表示将坚决追究肇事者的责任,为魏帝报仇。
就这样,司马昭毫不犹豫地将弑君的全部责任都推到了成吉身上,并下了非常严厉的一句话——夷、齐两部。
老三国还专门拍摄了这段。
至于当场下令弑君的顶头上司贾充,也忘记了程吉。整个过程他都没有和程姬说一句话,甚至可能还生气了,因为如果他不杀程姬,他就会杀了贾充,姬,你应该承担责任,直到结束。下辈子我不会忘记你。
程姬闻讯疯狂,光着膀子跑到屋顶咒骂司马昭和贾充,但很快就被司马昭的手下射成了刺猬。很快,他的三名族人就被杀了。
四
程吉当然是可笑的。他急忙为领导分忧,最后却没有得到一毛钱的好处,还成了替罪羊。他确实是历史上被打最惨、受罪最多、挨打最重的工人。
同时,程吉也很可怜,高估了领导的底线。在弑君的那一刻,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会背负罪责,但他多半会想:一来,我们是为了主子好,二来,我只是执行命令。毕竟现场有负责人,下达命令的人是绝对不会去做的。至于否认?就算他承担责任,也应该罚他三杯酒。日后怎能不受重赏?
谁能想到,这个主人真是不公正,不择手段,无耻无耻,竟然对自己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毕竟,程霁万万没想到,“人”这样的动物,在重大利益面前,会是多么的健忘、自私、贪婪、无情。
事实上,别说像程济这样的小投机者,即使是那些名气更大、更杰出的人,包括狄青、岳飞、于谦这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英雄人物,也往往无法逃脱。 。兔子死了,狗做饭的结局。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还有许多更深刻的人类故事轮番上演。
例如,1142年,一生报国的岳飞被冤杀。他死后的故事更加“精彩”。为了政治炒作,有人甚至再次踩死了岳飞。
比如,一个叫姚岳的人,对岳飞并无恩怨,两人还是老熟人,但他却建议朝廷把所有与岳飞有关的地名都改掉。时任漳州知府甚至建议朝廷“岳飞叛乱后,不应留置,以免其燃眉之急”,并建议将岳飞的子孙全部饿死。
同样是在1457年,率领保卫北京、一手延长明朝寿命200年的于谦,居然在城里被处决。由于确实没有对于谦的指控,我们只好说于谦“没有明显迹象,但有意图”,即于谦“意图”谋反。这是300年后,“毫无根据”的戏剧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