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聚焦】
作者:颜星(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教授【福建行政学院】 ])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自古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福建先民大规模移居台湾。在闽台交往过程中,保存了大量丰富的闽台关系档案。这些档案印证了海峡两岸的历史渊源,反映了两岸交流与交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
闽台关系档案不仅包括文件、书信、合同、家谱等,还包括书画、匾额、碑刻、录音、录像等,这些档案详细记录了大陆人民的历史,主要是移居台湾的福建先民,见证了他们在台湾进行的开荒造地、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启蒙、反殖民抵抗等一系列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闽台关系档案具有真实性、稀有性、唯一性、完整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它们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强闽台关系档案保护利用,对于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精神相通、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闽台婚姻博物馆展厅呈现出由台湾同胞陈振超捐赠的600多封家书组成的“大榕树”景观。颜星/光明影业 摄
台海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见证
从时间上看,闽台关系的档案是一部丰富而详实的迁台史。追根溯源,台湾实际上是一个以中原南迁祖先为基础的社会。宋元前后,中原先民基本完成了南迁。中原先民定居福建后,第二次迁徙,形成了台湾的主流社会。根据《明清台湾档案汇编》、《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明清闽台关系档案汇编》等代表性档案文献的整理《清宫藏》、《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图鉴》、《民国藏台湾档案汇编》记载了中原先民及其祖先后人将中原文化带到了福建。中原文化经过融合福建(主要是闽南)地域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后,随着大规模人口迁移传入台湾,并融入台湾社会。文化基础。明清以来先民大规模移居台湾,对台湾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400多年。
从内容上看,闽台关系档案是一部展现海峡两岸血缘关系的百科全书。闽台关系档案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内容复杂。它们不仅全面反映了迁台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两岸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宗族、风土人情的真实面貌,也生动地展现了台湾丰富多样的历史。海峡两岸同胞。生动的精神世界,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证据和载体。以福建省推出的“共同家园、共同记忆——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为例。展览精选清帝圣旨、朱氏奏疏、两岸书信、闽台宗族谱系等珍贵档案文献,内容涵盖郑氏光复、康熙统一、光绪建省、甲午战争等1899-1899年间,台湾解放等重大事件,包括官员任免、财产交换、科举考试、财政分配、海防、反殖民抵抗等诸多重大事件,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教育、军事、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充分展现了闽台关系档案的百科全书性。
从精神层面看,闽台关系档案承载着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台湾的地域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从语言、文字、饮食、节日,到信仰、道德、思维方式等,无不受到中华文化的渗透。以闽台家族谱系为例。它是记录闽台各姓氏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的主要档案文献。内容包括姓氏由来、祖先著述、家谱表、家训家谱、风水图等,包含了闽台的祖传知识。两岸人民生息繁衍的历史故事,佐证了“两岸一家人”的事实。翻查《台湾义勇军档案》、《台湾光复档案》等档案资料显示,在日治时期(1895-1945年),不少台湾民众仍心系祖国,不忘民族大义,坚守为维护民族气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反殖民斗争体现了两岸同胞的中华民族感情。
闽台关系档案记录了大陆人移居台湾的全部历史。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涵盖了官方与民间、大陆与台湾、宏观与微观、时间与空间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证据。它具有证明历史的能力、正史和补史的重要作用,为海峡两岸人民正确认识两岸历史渊源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印证。综上所述,闽台关系档案充分反映了两岸社会变迁,是两岸同根、同文化、同种族、同属中国的历史见证。
清道光年间从台湾回南京的信件。现藏于福建漳州南靖县档案馆。涂志伟 摄/光明影业
多措并举守护两岸共同记忆
为保护海峡两岸珍贵的共同记忆,2024年10月,《福建省闽台关系档案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大陆文化领域首个涉及台湾地区的地方特别规定。旨在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司法服务保障机制,鼓励闽台开展闽台关系档案交流合作。
加强收藏保护力度,注重传播推广,开展理论探讨,深入挖掘档案内涵……近年来,福建通过主题展览、档案编纂等方式,对闽台关系档案资料进行活化利用出版、拍摄纪录片,更好地服务海峡两岸。一体化开发。
2022年初,福建向海内外公开征集“移台记忆”档案文献,引起热烈反响。截至2023年12月底,福建省各级档案部门保有涉台档案资料约24.8万件,其中“移台记忆”档案约22.6万件。
目前,福建出版的闽台关系档案相关代表性刊物有《明清宫廷闽台关系档案图录》、《海峡之歌——闽台反华图片集》等。 《日本战争档案》、《中国抗日战争全貌(闽台卷)》。 )》《抗日收复台湾档案精选》等;根据闽台关系档案拍摄制作的多媒体作品有纪录片《郑成功》、微纪录片《我家的两岸故事》 、系列短视频《主播谈“移居台湾的回忆”》、人文纪录片《两岸亲人的书信》等,在各方协调推进下,闽台振兴利用关系档案不断扩大和深化。
专题展览让更多人特别是台湾同胞了解这些档案文献背后的故事。自2017年起,“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被列入海峡论坛永久项目,已连续成功举办8年,成为文化交流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系列专题展览已在岛内累计举办六届。今年7月,福建省档案馆与台湾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协会在台湾宜兰联合举办“悠久的文化脉络——台湾科举制度”闽台关系档案展。展览通过200多件珍贵的档案文献和历史图片,回顾了科举制度在台湾的实施和发展,生动地展示了科举制度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的深远影响。民俗风情。
全方位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瑰宝
闽台关系档案蕴含着海峡两岸紧密联系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密码。它一端连接台湾,另一端连接大陆。它是海峡两岸共同未来的见证。尽管文献记载的历史已尘封已久,但激活这些属于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可以进一步唤醒两岸同胞的认同感和同宗归属感血缘亲情,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让闽台关系档案这一丰富的文化宝库得到充分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闽台关系档案的收集、保护、研究、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文化工程。相关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仍存在大量闽台关系档案散落在民间、档案内涵探索不够、活化利用不够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推动闽台合作更加密切,不断拓展交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依托闽台以宗族、同乡、姻亲、民间信仰、历史文化为纽带的基层民间组织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海峡论坛、闽台宫殿等以及寺庙、闽台宗乡会、台湾同乡会、闽台同宗村等同名力量,扩大了闽台关系档案文化项目在岛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支持和引导两岸民间组织在闽台关系档案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等方面开展交流对接,推动社会各界深化共识。加强合作,共同守护属于两岸人民的珍贵记忆。
进一步讲好“两岸一家人”的故事,让交流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挖掘利用闽台关系重要档案资源,讲述两岸融合发展详实生动的故事,与时俱进推出闽剧、戏曲、木偶戏、音乐剧、话剧、纪录片、微电影等。 -电影、短视频、文创等深受两岸人民喜爱的作品。人文纪录片《两岸书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纪录片以海峡两岸的家书为切入点,展现了两岸同胞共同走过的丰富历史。得到了海峡两岸的良好反响。
加快数字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促进共建共享。随着智能终端应用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闽台关系档案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和传播势在必行。积极开发多元化、丰富的数字产品,利用图文、视频、动画、海报、动画等形式,立体、时尚、有趣地呈现档案文献,探索如何改造泛黄陈旧的“旧纸堆”转化为平易近人、可感知和可理解的综合媒体产品。协助运用交互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场景叙事、氛围营造、情景模拟等方面营造更具体验性、参与性、回报性的超时空文化情感联系,唤醒个人或通过技术赋权的个人。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同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5日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