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力所能及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综合民生建设,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照护服务体系”,构建无障碍环境,让身体缺陷、残疾或有特殊需要的弱势群体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便利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为残疾人、老年人独立安全通行道路、进出建筑物、使用建筑物附属设施、乘坐公共交通、获取、使用和交换信息、获得社会服务等提供便利。 。对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各类残疾人超过8500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近3亿。除了孕妇、儿童、伤病员等有无障碍需求外,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也是广泛而迫切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相关人群融入社会、享受平等权利、实现经济价值的基石。可以帮助特殊困难群体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让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参与经济建设。同时,它不仅是保证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而且受益者实际上是所有社会成员,因为虽然大多数人没有身体功能障碍,但他们也需要社会的支持。生命某些时期的无障碍环境。融入正常的社交生活。客观认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进一步补齐短板,全面提高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事关人民幸福,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时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必须高度重视”到它。”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的中国现代化图景,也包含了“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纲要。残疾人。” 2023年6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残疾人、老年人”作为保护对象,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一切工作成效,归根结底要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改善,人民群众权益是否真正得到改善。真的有保证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一年多,不仅以“小切口”立法彰显“大价值”,也为残疾人、老年人创造了条件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也促进了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重视和参与,为推动我国现代化、促进人民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8月31日,中国残联已指导地方完成102.44万户重度残疾家庭无障碍改造,占“十四五”任务总量的90.34%。工信部发布了近30项信息无障碍标准,升级了2726个与老年人、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和移动应用,持续优化老年模式、语音搜索、全键盘操作等。 . 残疾辅助功能。
在充分肯定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等客观存在。一些地方无障碍环境建设还存在问题。这是由于法律执行力度不够、配套措施不够细化、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的。一些地区无障碍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一些旧建筑无障碍改造难度大、进度滞后,特别是残疾人设施的后期维护、安装和使用等方面残疾人设施标识牌的铺设、电子终端设备的改造和老化小字说明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助于提高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是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无障碍环境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依法多措并举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施工更加便捷、安全。建设舒适无障碍的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可行、可行、值得期待。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组织能力。为保证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绩效,必须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和协调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实际国情,推动解决着力解决残疾人、老年人等急、难、急问题,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建立政府各部门密切协作机制,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新建设施预算,加大对现有设施无障碍改造的财政支持力度。借鉴发达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制定了完整的无障碍政策和法律体系,提高公众的无障碍意识和接受度。公共设施无障碍设计普及度高;日本明确规定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标准,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保证设施的质量和有效性。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际效果存在差异。因此,要推动地方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消除因地区发展差异造成的准入障碍,并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无障碍环境建设,形成推进无障碍建设的强大合力。
其次,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监督作用。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无障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基本上以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核心,包括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律体系包括《无障碍环境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各地政府也积极出台一些地方性法规和措施,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法律保障。要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同时加大对无障碍建设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无障碍建设有效执行。法和无障碍环境不断优化。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两个方面,制定并实施统一、科学、合理的无障碍建设标准,确保公共建筑、交通设施、道路等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充分满足需要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实际需要,特别是学校、道路、服务窗口等公共设施,必须严格按照强制性规范执行。此外,要建立健全无障碍设施监督维护机制,确保现有无障碍设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更新。
最后,凝聚社会共识,共同营造更好的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要积极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宣传教育活动,逐步提高公众对无障碍设施的认识和关注,不断凝聚社会共识,营造推进无障碍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要高度重视社会参与,完善参与机制,搭建参与平台,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在学校、社区等深入开展无障碍意识教育,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制定科学的无障碍素养评价标准,建立常态化的无障碍素养评价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和评估,及时评价无障碍素养。反馈。调整优化无障碍素养教育培训方案,确保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4日第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