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在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为什么还需要职业记者?数字化生存时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去现场采访?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长时间的调查报道值得吗?在人造热搜娱乐霸占排行榜的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引领舆论议题?这是科技时代新闻行业自己的解决之道,也是我们作为新闻行业一员的自我审视。
尤瓦尔·赫拉利表示,历史真正的主角始终是信息。认为信息流通越自由、信息量越丰富,社会就会变得越好,无疑是一种“天真的信息观”。事实是,严肃的讨论已经被分裂的观点所取代,情绪的冲动被摆拍的照片所煽动。人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却常常感到失落和无助。这就是为什么专业记者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站出来。这就是这个职业的意义和使命。
只有关注公共问题,才能有效回应现实。传播环境越是复杂多变,越需要关注社会问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社会进步。今天职业记者的核心价值不再只是提供信息,而是直面质疑、经受审视,拨开舆论场的迷雾,为复杂的世界运作方式提供解释,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报道。
只有提高观念水平,才能凝聚社会共识。多主体、多平台催生了新的舆论文化。媒体和记者不应成为旁观者和局外人,而应积极搭建公众对话的桥梁,引导公众理性思考。过去一年,澎湃新闻率先对“秦朗巴黎失业”事件提出质疑;持续对“网红炫富”、“体育迷”等现象展开深度评论。只有用清晰、成熟的理性来抵消舆论场上的非理性情绪,才能为开放、广泛的社会交往提供有力支撑。
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保持职业权威。当真相开始扑朔迷离,舆论开始茫然时,人们依然会把目光投向媒体和记者——此时此刻,新闻是什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和报道制度,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支持新闻媒体开展报道和舆论监督。 “支持媒体采访报道”已写入严肃的法律规定。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既是法律要求,也是职业要求。
澎湃新闻在八个小时的“3·15”直播中关注互联网时代的留守老人;它利用记者卧底30天,揭露追债人的残酷行为;它用一系列报道揭露了“房间里的精神病人”; “追冰”连续三年创冰川保护纪录。只有认真、廉洁地做新闻,职业记者才对得起良心,主流媒体才对得起社会责任。
有人断言,当今的新闻传播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其他人预测人工智能将取代记者。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勇敢的追求和不断的质疑。无需犹豫和犹豫,挑战促进变革,变革激发责任。如果互联网已经“去中心化”,那么在信息和时间的碎片之中,优质、有深度的新闻仍将“重新中心化”社会。因为无数新闻场景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记录真相、揭露问题、安抚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我们选择这个职业的初心和纯真。
科技的进步让人措手不及,时间的洪流总是浩瀚的。新闻行业和职业记者需要保持世界洞察力和时代观。我们也坚信,写下的每一个汉字、打出的每一个符号、拍摄的每一个镜头,最终都将成为历史的手稿。
海报设计: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