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之间的通津,东南之都
杰出的人、地方、神灵称为“气”,包罗万象的事物称为“度”
历尽沧桑,我们终于成了“上海”
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读书活动第十九季中,我们邀请了上海文来中学的青少年朗读了《上海简史(新版)》。今天,大家听到的是《人口迁移与华亭县的设立》的节选。
“江南所卖的官酒,都是这里酿的。自我们朝以来,水路不通,这里就被封锁了。”宋代范成大说:“所谓东通大海,水归西流……”清元元年(1195年)废华亭县、市航运司时,外商没有到来,青龙镇的海外贸易骤然衰落,小镇的繁荣顿时黯然失色。
元代,城镇规模仍存,但“海上贸易已无复”。随着海上贸易的衰落,小镇的繁荣也停止了。宋干道二年(1166年)六月,朝廷废除了位于华亭县的浙江两市的船政司。宋庆元元年,华亭县废除了浙江两市的航运司,上海港随之而起,上海镇兴起。
虽然后来上海港超越或取代了青龙港,但青龙港镇的历史价值仍然不可低估。近年来考古发现揭示,青龙镇的“北寺”——隆平寺塔基与国内已发掘的塔基不同。特别是隆平寺塔的地宫,还出土了一组文字。每个都有一座阿育王宝塔。总共有4层。在这组信件中发现了一个铜瓶。瓶子里有4颗圆珠,其中3颗是水晶。应该是佛教圣物。这一发现也与文献中有关隆平塔“藏中遗迹”的记载相符。持续的。
2016年12月8日,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宣布,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考古人员发现的瓷器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证明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 ,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增添新证据。从青龙港开始,超越了上海港口变迁的历史。也是上海作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提供了历史证明。 (见新华社2016年12月8日报道:《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来看,在上海城兴起之前,青龙镇支撑并主导了上海丝绸之路贸易活动数百年。唐宋时期,青龙镇曾一度繁荣。自唐末以来一直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和长江流域的国际贸易集散中心。这里不仅是外国商人的聚居地,也是通往东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直达国际航线。同时,青龙镇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华亭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上海与江南的对外交往,也加强了上海、江南及长江流域的经济交流。
古代的青龙镇和后来的上海镇,两个港口代表了两个时代。事实上,它们是古代上海相得益彰的“双生明珠”。青龙镇港的衰落和上海镇港的崛起,就像运动场上的一场“接力赛”。以此为节点,对上海区域参数进行划分。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活动前后有两个阶段:青龙镇以“港口小镇”为特征,即以镇港为中心的阶段;而上海港的崛起则以“港口城市”为特征。总体来说,上海人的眼界变宽了,贸易范围也变宽了。上海港代表着以港口城市为中心的舞台,也代表着上海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宋元以来,上海地区呈现出民生繁荣、经济繁荣的繁荣景象。这一幕可以在北宋《青龙江上,青龙江两书今武夷涧镇》诗中得到体现:“朝芒沟尽是稻田,夏无雨,故有雨”。是个好年头,海商有货,官无扰,游子来打仗,客船初出海,逃鲸浪见吴天。秋风来了,我该帮管家多收点钱。”这首诗的作者是朱昌文(1039-1098),吴郡人。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才授进士。因在乐普广场建屋并着书立书、读古书,被称为“乐普先生”。他的名声震动了京城。他的诗表达了对无棣上海地区物产丰富、贸易繁荣、航运繁忙、远近商贾云集的赞赏。
“近者有乐,远者有乐”的局面,将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汇聚一堂。因此,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担任华亭知县的唐逊感慨:“华亭本是吴乡,昔隶姑苏,四面环水,南临大海,吴晋时期盛名,清代后,浪漫文物代代相传。他在旅行中,经常到那里去,向那里的人请教,了解了很多事情的真相,于是他“拾起它们,写了十首诗”。一切都基于历史记录,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并将被过去的人们永垂不朽,忠实于旧俗所传承的东西。”这件事发生在景佑初年(1034-1037)。唐勋的《华亭十赋》,记载了华亭的历史古迹和名胜古迹,与上海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不妨记录在这里。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委、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发现闵行之美”系列读书活动,先后邀请了闵行多所学校的青少年各区要读书好书,善于读书,了解历史,热爱家乡,共同推动“闽市”读书活动的实施。
第十九季,我们邀请上海文来中学的少年们朗读《上海简史(新版)》。 《上海简史》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上海历史学者钟福兰撰写的《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史读物的代表作。该书于2020年出版,赢得了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充分的肯定。历经沧海桑田、荆棘路,“上海”终于变成了“上海”。这是一本袖珍的上海通史。新版本推出,文字更加简洁,布局更加优化,装帧更加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