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业传承】
光明日报记者 徐新宇
“白雉把红色的稻种撒在梯田上,稻姑娘诞生了……”哈尼族悠扬的古歌,轻风吹过风景如画的哈尼梯田。
哈尼族举行街头宴会。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国稻米文化影像展”金家茂摄影提供
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它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遗产。 “三犁三耙”的农耕理念和森林、梯田、村庄、水系“四元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证明了当地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能够被称为“人类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这些天,阿者克村民宿老板、哈尼族姑娘张平正忙着带领游客到梯田钓鱼。她忙得连手都沾不上地,但她心里却充满了喜悦:“因为我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所以我才回到家乡发展。”阿者克村位于红河州原阳县,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是红河州最具人气的村落之一。哈尼梯田遗产区五个重点村落之一。
收获季节,村民们在哈尼梯田割稻、打谷。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国稻米文化影像展”金家茂摄影提供
1300多年前,崇尚自然的哈尼族先民,在林下建房建村,在村子周围的山上开垦梯田。梯田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顶,最多可达3700多级。哈尼族修建运河灌溉田地,并创造了木雕分水等水利技术。千百年来,公平和谐的梯田用水实践蕴藏着古老的生态智慧。
“红河哈尼梯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为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空间,培育了云南数量最多的传统红米品种。同时,作为人工湿地,还发挥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红河学院陆鹏教授说道。
阳光下的哈尼梯田色彩斑斓。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国稻米文化影像展” 摄影 陆文 提供
如果山水常年流淌,梯田就能常年充满水。哈尼族深知,保护水系就等于保护他们遗产的命脉。 “原阳县对沟渠管护实行村民自治模式,恢复实行传统‘冲沟’制度和木刻引水法,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纳入村规民约。遗产区。”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原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徐忠良介绍。在哈尼梯田,经常可以看到扛着锄头巡查沟渠的“沟夫”,180多名沟长守护着水系长流。
“稻鱼鸭”综合种植模式推广、梯田红米品牌不断涌现、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落地……良好的生态也反哺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 “村里以前没有民宿,现在有八九家餐馆,两家民宿,还有‘火塘咖啡’,游客很多!”阿者克村党支部书记蒲子成高兴地说。
哈尼族在田间庆祝丰收。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国稻米文化影像展” 王宇 摄
阿者克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世界遗产地的生动实践。哈尼梯田遗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3928元增加到2023年的14736元,为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最大化、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找到了新路子。打通“两山”改造。
“拉镇魔!”哈尼族的祝酒声铿锵有力。伴随着田野里飘香的稻香,阿者克村的村民手中捧着溢出的红米酒,脸上洋溢着笑容,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17日第11页)